回覆列表
  • 1 # 賣地瓜的小男孩

    草船借箭的故事把曹操的疑寫到了極致,哪怕是點個火的心思都沒有,可以想象,曹操的心思不是一般的人摸的透的。空城計的故事把當時的政治情況反應的淋漓盡致,司馬懿知道,諸葛一死,我也就離死不遠了。看清楚,注意故事一詞。

  • 2 # 饒遠方

    說起《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集中反映了諸葛亮聰穎人生智慧和高超的指揮、指導戰爭的藝術。選擇在夜暗和霧天,出其不意,整船整船的稻草人士兵,編隊攻擊,大膽靠近敵人,誘敵射殺,造成整船士兵全身中箭,然後適時撤退,戰船草人,載箭而歸,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草船借箭。”毛主席在親自指揮解放戰爭、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也成功運用之並取得輝煌勝利。我們經常唱的一句歌詞就通俗易懂的詮釋了這一典故。“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空城計”同樣是敵對雙方博弈之經典。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心理戰”。軍事實力、裝備實力處於劣勢,且短期無法改變,不得已而為之,“隱真示真”,卻收到了奇妙效果。我之示“真”,敵之為“假”。面對“空城”,確無守兵,而敵不敢攻城。用兵不復,水無常形就是揭示的這一規律。

  • 3 # 若夢蝶飛

    一本《三國演義》讓諸葛亮成為了多智近妖的神人,但是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卻遠遠沒有《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神奇。火燒博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其實大都是虛構的。

  • 4 # 北方的狼A

    這兩個故事是作者表現諸葛亮神仙般的智慧的一部分,借東風,錦囊妙計,八陣圖……皆是如此。雖與歷史真相差別甚遠,但為小說內容增色不少,提升了小說的故事性趣味性。

  • 5 # 星下靜思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運用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計”的計謀,出神入化地刻畫出了他對曹操和司馬懿性格的瞭解,抓住了兩人性格上一個共同的特點:獨立思考又多疑!

    曹操是個性格複雜的梟雄,刺殺董卓不成逃亡途中,因多疑而殺呂伯奢一家;害怕有人刺殺他,搞出個“夢中殺人”的事端,這就是曹操的生存法則,“寧負天下人,不能讓天下人負我”。多疑的性格讓他對情況不明時不會貿然出擊,諸葛亮利用霧天草船借箭,曹操情況不明,只是用箭也是求穩的正確決策。司馬懿的分析判斷力是很強的,諸葛亮早就忌諱他。在諸葛亮北伐前便用馬謖的下三濫招法,散佈司馬懿造反之言,司馬懿知魏主會暫時中計,被削職為民後仍然關注戰爭的態勢,他知道魏國離了他不行。在魏主清醒後,司馬懿行動迅速,擒殺孟達圍街亭攻西城,一氣呵成。諸葛亮無奈中打破常規擺空城計,他不這樣又能怎麼辦呢?司馬懿從諸葛亮的反常舉動中迅速清醒:情況不明,保留實力為妙!反正與諸葛亮鬥,他有的是機會。羅貫中把兩條計策放諸葛亮身上,都是針對人物性格合理的推敲,增加了情節的藝術性和觀賞性。真實的用船借箭是孫堅伐劉表時所用,空城計是曹操對付呂布時所用,都集中到諸葛亮身上,讓《三國演義》更有藝術性!

  • 6 # 史家趣談

    備註:草船借箭和空城計,只是出現在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中,正史上並不是諸葛亮所為,此回答僅從《三國演義》出發。

    《三國演義》是一部具有智慧的小說,它裡面不僅對人物的描繪栩栩如生,對於各種智謀爭鬥,也一樣描繪的淋漓盡致。其中,草船借箭和空城計更是被後人津津樂道。

    那麼,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草船借箭會有哪些重要的啟示呢?個人認為,草船借箭拼的是知識、智謀與膽量。

    草船借箭之所以能成功,與諸葛亮過人的知識、智慧與膽量分不開。首先是知識:諸葛亮深知天文,知道那天江面迷霧繚繞,看不清楚人,於是利用了“天時”。

    再者,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於是巧妙利用了曹操這個弱點,這就是智謀。

    但是,如果沒有膽量的話,諸葛亮根本不敢前去“借箭”,畢竟這是用生命來賭輸贏。

    而空城計差不多如此。整場空城計,把諸葛亮的過人的膽識和智謀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知道司馬懿不敢殺他(一種說法是司馬懿怕入城中計,另一種說法是司馬懿認為殺了諸葛亮,自己也完了),所以才敢唱空城計。

    但是,如果沒有膽量,就算有智謀猜出了,恐怕也不敢坐上去吧?

    透過草船借箭和空城計,我們普通人可以知道:要成功,膽量、智慧和知識缺一不可。

  • 7 # 手機使用者7874501402

    歷史不可以太當真,歷史往往是被統治者利用。當代修志,隔代寫史,如何認真。即使司馬遷的(史記)也難以辨偽,更甭說“演義”諸書,確切的講應是羅貫中在“草船借箭”,“空城計”,看看熱鬧,入戲過了過了

  • 8 # 耀眼觀世界

    諸葛亮在民間是高智慧的代表人物,他運籌帷幄神機妙算,事事都瞭然於心中,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如此深入民心,該歸功於兩個人對其的渲染。

    首先是西晉時期的郭衝,他或許是諸葛亮的頭號粉絲,為了歌頌和神化前朝蜀漢丞相諸葛亮,郭衝在太康年間寫了,關於諸葛亮五件不為人知的異事,被稱為“亮條五事”。後南朝史學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批註的時,還專門引用了郭衝的“亮條五事”,當然其中的真偽自有後人評說。

    其次在元末民初時,羅貫中搜集了民間三國故事,並結合陳壽的《三國志》加以整理,著成《三國演義》一書,之後此書在民間反響極大,成為中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當時諸葛亮在民間已是智慧的化身,並且在注重正統傳承的明初,蜀漢政權當然以正面形象出現在《三國演義》中,而蜀漢丞相諸葛亮也自然稱為全書的主角之一。

    在演義中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簡直是神仙般的存在。無怪乎後世學者稱,演義中的諸葛亮近似於妖。諸葛亮通天徹地妙計無數,其中有兩項計策並非他所經歷,只是被羅貫中移花接木了。

    真實的草船借箭

    在《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東吳大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之才,故意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淡定的迴應只需三天。原來諸葛亮早已觀天象得知有大霧,再利用曹操多疑得性格,輕鬆的憑數條草船取得十萬支箭,令周瑜大跌眼鏡。

    而歷史得真相卻不是如此,主導草船借箭的卻是周瑜的君主孫權。據《三國志》所載: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權以水軍圍取,公堅守不出,權乃乘輕船。諸將皆欲擊之,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亂髮。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

    草船借箭的事蹟確實存在,事件發生於赤壁之戰後,而真正的主導者是吳主孫權。在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挑戰不成,便親自乘輕舟去曹操水寨檢視,曹操下令軍隊按兵不動。孫權撤走後命令士兵擊鼓奏樂,而後曹操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對於曹操是否下令對孫權放箭,在《吳志》和《魏略》中的記載不同,《吳志》表面曹操並未放箭,而《魏略》則說曹操對孫權萬箭齊發,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這或許是千年謎團。

    空城計是否是諸葛亮所擺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在《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利用微弱的兵力大開城門,成功的忽悠了司馬懿十萬兵馬撤軍。

    關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是否擺過空城計,則可以結合《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一探真偽。

    亮使馬謖督諸軍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為郃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太和二年春,司馬懿攻新城,旬六日拔之,斬孟達。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

    從《三國志》和《資治通鑑》的記載中不難看出,街亭之戰中,蜀魏兩國的主帥分別是諸葛亮和張郃,而司馬懿當時更是在千里之外的洛陽。所以歷史的真相就是,諸葛亮也沒有擺空城計,司馬懿更沒有參與街亭之戰。

    其實在三國史中,趙雲、曹操、孫堅都曾擺過空城計,而唯獨沒有諸葛亮。所謂諸葛亮擺空城計,是出自羅貫中小說中的橋段,而司馬懿的出場也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智慧形象。

    當然《三國演義》作為小說,它的文學成就是相對之高的,演義是一種文學的表達形式,並非一定要遵循歷史,小說更注重文字的表達以及情節的發展,演義在此方面則具有極高的造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顏少女程瀟的美妝技巧有哪些,如何化出洋娃娃的精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