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澳門的媽閣廟,就要說到遍及中外華人的媽祖文化。媽祖又稱:海上女神 天上聖母、天后、天妃、輔鬥元君、娘媽,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
在古代的傳說中,媽祖是北宋年間生人,為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檢林願的第六個女兒,原名為林湄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從出生到滿月,她竟然一次也沒有啼哭過,所以又人稱林默娘。
林默娘打小就十分聰穎,又為人善良,常常熱心助人。有一年她跟隨父兄們渡船航海外出,中途遇到了風浪,船翻後人們落入水中,林默娘憑藉嫻熟的水性在水下救上了父兄。從此,她常常在海上巡遊於島嶼間,多次救助了海上遇險的船舶;併為百姓驅逐瘟疫,治病療傷……
為感謝她的恩德,表達對她的崇敬,人們賦予她諸多神奇的傳說,稱她為“媽祖”,這在福建話中是“母親”的意思,並把林默娘奉祀為“護航海神”。中國民間的海上航行,一定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拜媽祖,以祈求媽祖來保佑航行的順風和安全,同時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種信仰,在一千多年來,得到越來越強烈的信奉和傳播。在中國沿海地區,從北至南,都建有供奉她的神廟,其影響甚至波至海外。即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在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還授予了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
澳門的媽閣廟就是為紀念被信眾尊奉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天后娘娘林默而建的,是現存廟宇中有明確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儲存至今時間最長的。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為“媽祖閣”,華人俗稱為媽閣廟。廟宇依山面海,沿巖而建。不過現在因為填海造地,媽閣廟前的自然環境已經和原來不一樣了。廟內的主要建築有四棟,分別為“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於不同的歷史時期。
媽閣廟的建立,又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四多年前的明代,有福建商人在澳門附近遭遇了颶風,正在危急時刻,天后娘娘出現了。媽祖女神一路引導著航船來到了澳門,從而化險為夷,一行人得以安全登陸。於是這位商人在神女顯聖的地方建廟紀念,以答謝天后娘娘聖恩,這裡就被稱為“娘媽角”。至今在媽閣廟的院內,還有有一塊名為“洋船石”的巨石,巨石上刻有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杆上掛著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
又傳說,到了1553年葡萄牙人在廟宇前的古碼頭泊船上岸,向當地的福建人打聽這裡是什麼地方,因為言語不通,福建人卻誤以為問的是廟宇的名字,答覆曰阿媽閣。從此,葡萄牙人就用福建方言“媽閣”的諧音“馬交”來稱呼澳門,叫做“馬交港”。
至今已有逾五年曆史的媽閣廟,是澳門三大古剎——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平時就香火不絕,而每年農曆除夕和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誕的日子,香火就更加旺盛。自除夕午夜開始,四方香客雲集,上香拜祀,叩首祈福,媽閣廟紫煙瀰漫,一派祥和,形成澳門八景之一的“媽閣紫煙”。在天后誕期前後,廟前空地還會蓋搭一大竹棚,作為臨時舞臺,上演神功戲。
澳門在葡萄牙人到來後,形成了中西文化並存的城市風貌,如果說大三巴遺址是其西方文化的標誌性建築,那麼媽閣廟就是其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提起澳門的媽閣廟,就要說到遍及中外華人的媽祖文化。媽祖又稱:海上女神 天上聖母、天后、天妃、輔鬥元君、娘媽,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
在古代的傳說中,媽祖是北宋年間生人,為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檢林願的第六個女兒,原名為林湄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從出生到滿月,她竟然一次也沒有啼哭過,所以又人稱林默娘。
林默娘打小就十分聰穎,又為人善良,常常熱心助人。有一年她跟隨父兄們渡船航海外出,中途遇到了風浪,船翻後人們落入水中,林默娘憑藉嫻熟的水性在水下救上了父兄。從此,她常常在海上巡遊於島嶼間,多次救助了海上遇險的船舶;併為百姓驅逐瘟疫,治病療傷……
為感謝她的恩德,表達對她的崇敬,人們賦予她諸多神奇的傳說,稱她為“媽祖”,這在福建話中是“母親”的意思,並把林默娘奉祀為“護航海神”。中國民間的海上航行,一定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拜媽祖,以祈求媽祖來保佑航行的順風和安全,同時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種信仰,在一千多年來,得到越來越強烈的信奉和傳播。在中國沿海地區,從北至南,都建有供奉她的神廟,其影響甚至波至海外。即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在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還授予了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
澳門的媽閣廟就是為紀念被信眾尊奉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天后娘娘林默而建的,是現存廟宇中有明確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儲存至今時間最長的。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為“媽祖閣”,華人俗稱為媽閣廟。廟宇依山面海,沿巖而建。不過現在因為填海造地,媽閣廟前的自然環境已經和原來不一樣了。廟內的主要建築有四棟,分別為“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於不同的歷史時期。
媽閣廟的建立,又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四多年前的明代,有福建商人在澳門附近遭遇了颶風,正在危急時刻,天后娘娘出現了。媽祖女神一路引導著航船來到了澳門,從而化險為夷,一行人得以安全登陸。於是這位商人在神女顯聖的地方建廟紀念,以答謝天后娘娘聖恩,這裡就被稱為“娘媽角”。至今在媽閣廟的院內,還有有一塊名為“洋船石”的巨石,巨石上刻有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杆上掛著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
又傳說,到了1553年葡萄牙人在廟宇前的古碼頭泊船上岸,向當地的福建人打聽這裡是什麼地方,因為言語不通,福建人卻誤以為問的是廟宇的名字,答覆曰阿媽閣。從此,葡萄牙人就用福建方言“媽閣”的諧音“馬交”來稱呼澳門,叫做“馬交港”。
至今已有逾五年曆史的媽閣廟,是澳門三大古剎——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平時就香火不絕,而每年農曆除夕和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誕的日子,香火就更加旺盛。自除夕午夜開始,四方香客雲集,上香拜祀,叩首祈福,媽閣廟紫煙瀰漫,一派祥和,形成澳門八景之一的“媽閣紫煙”。在天后誕期前後,廟前空地還會蓋搭一大竹棚,作為臨時舞臺,上演神功戲。
澳門在葡萄牙人到來後,形成了中西文化並存的城市風貌,如果說大三巴遺址是其西方文化的標誌性建築,那麼媽閣廟就是其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