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女與風景

    謝謝邀請。偽滿時候的日本人是不會殺溥儀的,1909年溥儀上位做的皇帝,之後辛亥革命溥儀退位袁世凱孫中山沒有殺溥儀,1913年元旦袁世凱給溥儀拜年,任然有對溥儀朝廷效忠的意思,1917年,前清遺臣張勳以調解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與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之間的矛盾為名,率定武軍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趕下臺。七月一日,張勳兵變,宣統復辟,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龍椅,大封群臣:封贈黎元洪為一等公,任命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式、胡嗣瑗為內閣閣丞,梁敦彥、王士珍、張鎮芳、雷震春、薩鎮冰、朱家寶、詹天佑、沈曾植、勞乃宣、李盛鐸、貢桑諾爾布為外務、參謀、度支、陸軍、海軍、民政、郵船、傳、學、法、農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還任命了各部尚書和督撫。七月三日段祺瑞出兵討伐,十二日,張勳逃入荷蘭大使館,次日溥儀宣佈第二次退位,只坐了十一天龍椅又下了臺。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被逼出宮,但是沒有殺掉溥儀,,

    袁世凱曾對外國記者聲稱不願薄情寡義,揹負清朝的恩情,背地裡卻在加緊催促隆裕太后遜位。對袁來說,篡奪的惡名他尚且不願背,殺害清室這種事當然不在考慮範圍內,更不用談立憲派必將強烈反對。革命黨人孜孜於推翻清朝,而對皇室成員個人的處置方式並無執念。所以,其實在南北議和的諸多問題中,優待清室是比較早達成的共識之一。早在辛亥年十一月,段祺瑞近隨靳雲鵬等就與廖宇清商定北方持優待清室意見,次月廖秘密出使南方時,黃興方面代表對此未提出意見。後來優待的具體條款也是當時的革命黨汪精衛起草的,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實無分歧。

    若是溥儀被殺,或者滿清皇室被袁世凱屠戮,那麼剩餘的滿清皇室成員,很有可能在當時的東北復國,並且從歷史上還能夠找到根據,這對於清朝之後的中國,是極其不利的。袁世凱擔心的,也許就是怕出現清朝滅亡之後,國家立刻出現分裂的惡劣情況。

    當時軍閥割據,殺掉溥儀很容易給其他軍閥討伐的藉口,誰也扛不住一群軍閥的討伐,位置不保。在那個時代,普通民眾仍舊思想落後,大多都還是認同清朝皇室的而不是民國政府的。

    溥儀依附日本人,就是想東山再起,接著做自己的皇上。溥儀是滿族人,滿族的發原地在東北,讓溥儀做偽滿的皇帝會比較的名正言順.況且日本人瞭解溥儀“恢復大清帝業”的願望,覺得他是個聽話的、易操縱的人。

    日本人不殺溥儀,其一,是因為當時還有一小批的保皇黨的存在,儘管沒有軍隊,但是溥儀還算是有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其二,是中國民眾的觀念還殘存著封建帝制統治的殘餘思想。孫中山建立民國之後,尚有老農向他跪地磕頭而稱皇,受了滿清上百年的奴役,不少民眾對這種現狀也已經習慣,麻木,甚至於連代表著民族壓迫的辮子都不捨得剃了,這一點在魯迅的小說風波里有所體現。所以,溥儀這個末代皇帝也就有了復辟的思想基礎。其三,日本侵略中國與亞洲諸國,打的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如果直接吞併中國的國土,其明裡互幫互助,實則侵吞他人領土的狼子野心也就徹底暴露。所以,日本需要扶持幾個在華代理人,一來顯示自己所謂的東亞的誠意,二來借中國人的身份使自己侵佔的土地侵佔起來更加方便,溥儀的偽滿洲國,殷汝耕的偽華北政府,汪精衛的偽南京國民政府無不如此。溥儀與日本人的合作是倆方面各取所需,只不過溥儀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在東北還妄想著做真正的皇帝,結果自己手下的警衛隊長和總理被撤,警衛隊武器被沒收,成了個日本人的傀儡,玩弄於股掌之間,直到抗戰勝利,溥儀的皇帝夢

    也就徹徹底底的破碎了。

    日本否認侵華,他們只承認是受到清皇帝溥儀的求救出兵平叛幫清復國的,在這種情況下殺個關鍵人物溥儀,那不是自己打嘴了嗎?溥儀一生由於身體原因沒有後代,就算有也不會殺,更加不會再立皇帝,更何況溥儀還有兄弟,要改立早就改立溥傑等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中班了孩子總想考第一怎麼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