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俗雅科學

    這個瓶子並不是為了裝什麼,而是數學家發現的一種理論。

    先來看看這個瓶子是什麼

    在說這個瓶子前,我們有必要先說說莫比烏斯帶。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莫比烏斯帶,也自己動手做過,就是把一個長紙條扭轉180°後再將兩頭粘起來。做出來的紙帶有個特點:從紙上某一點出發,沿著紙條長度方向前進,最終會經過原來紙條的兩個面後回到起點,也就是說,它只有一個面。如果紙條兩頭粘起來前沒有扭轉180°,做出來的就是一個紙筒,從紙上某一點出發,沿著紙條長度方向前進,最終只能經過原來紙條的一個面就回到起點,也就是說它有兩個面。

    克萊因瓶與莫比烏斯帶有什麼聯絡呢?簡單的說,這個瓶子是這個帶子的三維拓展。瓶子的定義是一種無定向性的平面,這個很難直觀理解,我們用莫比烏斯帶類比理解。

    莫比烏斯帶是用一個長紙條製作的,拓展到三維,我們可以把紙條看成是一段長的紙筒。如果將紙筒兩端從紙筒內部(或外部)粘起來,這就是一個游泳圈的形象,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對照莫比烏斯帶的製作過程,有一個“扭轉180°”的要求,拓展到三維時,要怎樣扭轉呢?這個扭轉也是無法想象的。因為製作莫比烏斯帶的紙條本身是二維的,扭轉180°卻需要在三維空間完成,與之類似,製作克萊因瓶的紙筒本身是三維的,其扭轉需要在四維空間完成,而人類至今無法想象四維空間,所以,製作克萊因瓶的扭轉過程也就無法想象。但是扭轉的結果是確定的,那就是紙筒一端A端從外部向另一端B端靠近,而B端則從內部向A端靠近,然後在四維空間完成粘起來的過程。

    再看看這個瓶子有什麼神奇的地方

    類比於莫比烏斯帶只有一個面,這個瓶子形成的只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它並沒有把三維空間分成內外兩部分,也就是說,克萊因瓶其實只是一個面,這個瓶子是無法裝滿的。

    另一個神奇的地方是它與莫比烏斯帶的相互轉化。如果把兩個一樣的莫比烏斯帶的邊粘起來(注意,莫比烏斯帶只有一個邊哦),這就變成了克萊因瓶,而如果把克萊因瓶從它的對稱面一切兩半,就變成2個莫比烏斯帶。所以這個瓶子和這條帶子可以認為本源相同。

    最後說說這個瓶子的發現及應用

    1882年,德國幾何學家菲立克斯·克萊因 (Felix Klein) 最先提出這個瓶子的概念。有趣的是,克萊因最初是把這個瓶子命名為“Kleinsche Fläche”,這是德語,本意是“克萊因平面”,但是翻譯者把德語“Fläche”寫成了英語“Flasche”,而這個詞是瓶子的意思,這才有了“克萊因瓶”。不過“瓶子”這個詞實在是太合適了,也間接的有助於這個概念的傳播。

    最初,這個概念真的只是一個概念,沒有實際的應用,畢竟1882年還是很落後的年代。而到了現代,基本上也只是裝飾作用,還沒有具體的作用。

    也許在空間理論技術高度發達的未來,這種涉及四維空間的瓶子,能有用武之地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火星曾經也是宜居的,有沒有可能火星地表下也形成了石油,煤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