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熔笙先生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而又哀婉動人的詩篇。

    詩人不直述戰事的進展,而將讀者置身於險象環生的局勢,感受緊迫的態勢。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詩人用平直敘起的筆法寫出了征戰環境之“苦”。

    “百戰”,意謂戰事頻繁。“碎鐵衣”,形容氣候惡劣,鬥爭嚴酷。其中,“碎”字下得絕妙,頗值玩味。將士的愷甲都已凍碎難著。

    令人宛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軍將士因長期作戰,來不及休整,給養十分困難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這裡指敵軍的一員悍將。我方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目標。

    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於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詩中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域性上看,是一場敗仗。

    但雖敗卻並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

    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透過緊張的戰鬥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

    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鬥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

    詩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象這樣在一首小詩裡敢於去寫嚴酷的鬥爭。

    甚至敢於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

  • 2 # 小刺蝟的吉他聲

    楊炯,與同為初唐的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四傑”稱撥出自《舊唐書·楊炯傳》:“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唐才子傳》也曰:“炯博學善文,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海內稱“四才子”,亦曰“四傑”,效之者風靡焉。”

    初唐四傑一致反對齊梁至唐的倩麗綺靡之宮體詩風,詩文取材廣泛風格較為清俊,對唐代的文風轉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楊炯作為四傑之一,主張“骨氣”與“剛健”的文創風格,其描寫邊塞生活的五律有昂揚氣勢,其中借用樂府舊題的《從軍行》便是代表,也是後世傳唱最為廣泛的一首。

    楊炯《從軍行》全詩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此詩描寫一位讀書人從軍參加戰鬥的全過程。

    作為金鼓殺伐之事的邊塞詩,該詩以嚴謹的律詩形式,表達出一介書生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奮勇殺敵的激烈昂揚。

    尤其最後一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成為後世文人棄筆從武報效國家之壯志豪情的寫照,是傳頌千古的邊塞詩名句,至今讀來也是豪情滿懷而慷慨激昂。

  • 3 # 澗邊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首聯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透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頷聯寫主帥率軍辭別京城,奔赴前線作戰,以排山倒海之勢包圍敵國城堡的過程。一個“辭”字,顯出奉旨率師遠征者的嚴肅莊重;一個“繞”字,顯見鐵騎威力無窮,把敵兵團團包圍。龍城為匈奴名城,此處指敵軍要塞。

      頸聯緊緊接頷聯,詩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風”兩者,刻劃兩軍對峙時的緊張場面。上句視覺:大雪紛飛中戰旗到處翻舞;下句聽覺:風聲狂吼中夾雜著進軍的戰鼓聲。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尾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了初唐廣大知識分子為國建功立業的共同心願。李澤厚說,“當時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在初唐東征西討、大破突厥、戰敗吐番、招安回紇的天可汗(太宗)時代裡,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瀰漫在社會氛圍中。”楊炯這兩句詩,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最強音,有著時代的特色。同樣的氣概,楊炯在其他詩裡也有所反映。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裡,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孩子旅行時,小藥箱裡必備什麼藥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