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柳青青春之聲

    項羽應該把劉邦封在江都,即揚州這個地方,這是後話。如果劉邦分封到江都,就很自然的抑制了他的膨脹心裡,非分之想。是想,江都南有長江隔斷,北有項羽彭城控制,既是劉邦望其家鄉豐沛,他只能越過彭城之地,這樣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劉邦的野心。

    項羽再一步的分封應該在江都的西面分封一個自己的親信,這樣以來就徹底封住了劉邦轄地,使他沒有詭詐的傾向。他只能奈何於此地而無能為力。

    劉邦如果分封在江都,這樣的戰術態勢,其劉邦的戰略空間非常有限,江都地域,東臨大海,西有勁敵。南面大江,北踞彭城。劉邦既是回豐沛老家一兆都需要從項羽的眼皮底下彭城透過,看項羽的臉色,劉邦的作為能大到哪裡?從亭長到沛公,從侯爵到項羽封王,故此止步。

  • 2 # 戰漢古玉

    項羽分封諸侯,本來就是一個錯誤。他所分封的許多都是六國舊貴族,這些人對春秋、戰國的歷史十分清楚,他們的算盤是首先復國、然後伺機壯大實力、最終爭霸天下。從裂土相封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他們會與項羽離心離得。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後來魏國背叛劉邦,魏豹聽一算命的說薄姬當生天子,立馬就背叛了劉邦,魏豹想的是什麼?想的當然是自己一統天下當天子。

    劉邦比項羽看得深一層,他逐步搞掉了絕大多數異姓諸侯,然後大封劉姓宗親,實際上走的是西周的老路。結果分封老劉家自己的人一樣不可行,西漢初期幾十年中多次發生諸侯叛亂,差點毀掉大漢江山。這更加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分封制已經不適合社會發展形勢了。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限制了諸侯國的權力、打壓了諸侯國的勢力,政權才算穩定下來。

    不過,既然項羽和劉邦都沒有看到分封制的過時,說明在當時條件下認識這個問題難度可能比較大。如果一定要分封劉邦,有四個方向可以考慮:

    一是嶺南地區。藉口打擊嶺南秦朝軍隊,將劉邦分封到嶺南地區,讓他去與趙佗打仗,然後將其勢力控制在嶺南地區,或者待劉趙相爭、相互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一鼓作氣消滅之。這樣做,可以利用劉邦打擊趙佗,可以利用湖南、湖北、江西等楚國故地封堵劉邦勢力於嶺南,還可以將劉邦與北方的六國勢力分割開,分而治之、各個擊破。

    二是趙國或燕國北部地區。將趙國或燕國北部地區割出一塊來封給劉邦,並製造劉邦與趙國等鄰國的矛盾。這樣,可以利用劉邦的擴張來威脅趙國等諸侯國,同時利用匈奴牽制劉邦。

    三是膠東半島。膠東半島比較富裕,但可以利用淄博、濟南一線將其封堵於半島之上,這樣可以讓劉邦過得傳值舒舒服服,但卻難有大的作為。

    四是甘肅以西地區。將甘肅以西地區分封給劉邦,與分封漢中巴蜀差不多,關鍵是項羽自己得佔據好地地區,不能一心想著衣錦還鄉。

  • 3 # 道法自然ID

    如果是在劉邦當亭長之時,不管封在何處都可以,到了他己成氣侯,有了爭奪天下之志時,封到什麼地方都不合適,因為他以經有了一邦不甘寂寞的團隊,一邦雄心勃勃的集體,亞父的智慧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 4 # 德馨先生

    一 項羽主持分封時,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把劉邦集團分至蜀地,遠離自己的視線,為之後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取三秦種下惡果。

    二 項羽從來沒有正眼瞧過草根出身的劉邦,也沒有采納獨具慧眼的範曾的進諫,以至於範曾怒斥項羽曰:豎子,不足以謀!

    三 如果我是項羽,應該把劉邦分封至楚地,距離彭城不能太遠,可以直接監視劉邦集團的一舉一動,那麼劉邦集團就死定了。

  • 5 # 小北史話

    如果我是項羽,我會聽從范增的建議,直接把劉邦給滅了,以絕後患,如果實在找不到理由,要分封的話,不會把劉邦分到漢中,而是分到南方的閩越之地。其理由如下:

    第一個原因:閩越之地比起漢中之地,美女更多。我們都知道劉邦是一個容易沉醉於溫柔鄉,而在艱苦的條件中奮起的人。這一點在劉邦率先進入咸陽的時候就體現了出來。

    給劉邦太差的地方,他會受不了,會激起劉邦的上進心,但是把劉邦放在美女眾多的地方,劉邦就會覺得滿足,逐漸消磨劉邦的雄心壯志。

    第二個原因:閩越之地在西楚的眼皮子底下。雖然漢中和閩越都和西楚相接,但是漢中地勢險要,項羽要想準確的瞭解劉邦的情況,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西楚到閩越,探聽情況就更加的容易,要想攻打劉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劉邦要想進攻西楚,項羽在第一時間也會發現。

    第三個原因:閩越之地人口少。在宋朝之前,北方一直是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北方人口集中,而南方人口較少,劉邦就想發展自己的勢力,難度可想而知。

    第四個原因:閩越之地靠近百越。在以前,百越之地生活的主要是蠻人,這些人經常掠奪和進攻華夏,把劉邦分封到這裡,劉邦就是腹背受敵。難有其他想法。

  • 6 # 河東來

    如果我是項羽,則不會分封劉邦,而讓他當西楚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讓他擔任“太傅”。

    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讓劉邦休掉呂雉,同時引入道家張良或者范增為“太師”,兵家韓信為“太保”,這樣就可以重建一套國家“三公”管理體系,政權力量短期內可以達到最大的穩固。

    楚漢爭霸,看來是儒家平民劉邦與兵家貴族項羽之間的戰爭,其實是儒家平民的代表劉邦與道家貴族代表的呂雉組建的道儒聯盟與兵家貴族項羽在打,有個隱含的爭霸者呂雉實際上因為性別關係沒有被計算在內。

    打敗項羽後,儒家平民代表劉邦與道家貴族代表呂雉就開始計較起勝利果實起來,劉邦因為漢惠帝是否親生存疑,力主廢立太子,招到呂雉的堅決反對,為了避免勝利果實被道家貴族摘桃子,劉邦開始大封劉氏諸侯王,以保留儒家平民“革命的火種”!

    嚴格來說,楚漢爭霸,就是貴族與平民爭奪統治權的戰爭,最後是代表平民的儒家勝出,勝出的原因就是項羽以秦始皇為楷模,堅持貴族中央集權體制,完全排斥儒家平民參與國家建設,分封制,只是將劉邦當作“新道家貴族”處理,實質是“換湯不換藥”!

    而只有把儒家平民力量納入國家體系之中,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物尚情深,人又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