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點實驗室
-
2 # 山中野果4812
果子回答:
這個問題的回答,僅僅從自然光學物理的角度去解釋,恐怕不是出題人的本意。因為我永遠沒有光學物理學家解釋得那麼通透、明白。所以,我還是多從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和闡釋吧。
從光學物理來講,太陽光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光組成的。在這七種光中,青藍紫波長較短,容易被空氣分子和塵埃散射,所以我們所看見的天空就是以藍色為主色,時而青藍,時而紫藍。
天空是藍色的,因為天空是大海的倒影,漂浮的雲朵是大海翻動的浪花。
天空是藍色的,因為藍色是世間最原始的顏色,是永恆的象徵,永遠給人以安全感。
天空是藍色的,神秘的藍色總是讓人浪漫而夢幻,它讓人夢想不滅,充滿希望,生生不息。
天空是藍色的,因為他時刻警示著人們,要像大海一樣博大胸懷,海納百川,厚德載物。
天空是藍色的,只有睿智、超凡脫俗的人才會時而仰望天空,因為那是他們的顏色。
我本人也挺喜歡藍色,喜歡藍色的天空。通常喜歡藍色的女孩一般都智慧、美麗、文靜、安詳與潔淨。
在蔚藍的天空下,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我都願永遠沉浸在自己藍色的夢幻裡,最好來一場藍色生死戀,不負韶華,不負卿。
(本文所有圖片為網路圖片)
首先不管天空是什麼顏色,前提都是空中的光子進入我們的眼睛,從而讓我們看到了天空的狀態,而這些光子是從哪裡來的呢?
要知道大氣層是不可能自己發光的(應該說在沒有外來物的情況下,不可能持續發出可見光),而這裡的光子自然是太陽“送”過來的,但我們都知道太陽光是複合光,是因為牛頓利用三稜鏡發現了太陽光可以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因此天空的藍色是不是也因為天空中存在著類似三稜鏡一樣的東西,將光分解了?
但仔細一想,這樣並不正確,太陽光經過三稜鏡會分解成數種顏色的光,那是因為折射的原因,如果是這樣,我們看到的天空不應該只是單一的藍色,而是七彩斑斕的才對。如果不是折射的原因,難道是因為藍色光在穿越大氣層的途中被“阻攔”了下來,導致它們無法抵達地面,只能在大氣層內不斷的“遊蕩”?
總的來講,這是一個光學現象,涉及光線穿越介質時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從相類似的丁達爾效應說起。
關於這個效應,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在學習中學化學時都有接觸,老師告訴我們,丁達爾效應可以用來區分溶液和膠體,你只需要用一束光對準要區分的液體,如果裡面出現了一條光亮的通路,那就意味著這是膠體溶液。
丁達爾效應是英國科學家約翰·丁達爾於1869年發現的,其背後的微觀解釋是因為膠體溶液中存在大量直徑不超過100奈米的小微粒,這些微粒的直徑小於可見光波長範圍,因此當光線透過時,就會發生散射的現象(如果微粒的直徑過大,比光波長還要大很多時,就會出反射現象)
因此當時的人們用丁達爾效應用來解釋天空的顏色,認為是由於大氣中存在大量的灰塵、小水滴、冰晶等眾多的小微粒,而太陽光在透過大氣時,會不可避免的遇到這些微粒,將太陽光中的波長較短的藍色光散射到整個天空當中,因此整個天空才會呈現藍色。
這種解釋看上去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不過實際上在丁達爾效應中,散射光的強度與入射光波長之間的關聯並不是很強,雖然理論上還能說的過去,但放到現在來看,卻並不是正確答案,關鍵問題出在了“大氣中的灰塵、水滴等小微粒”這一點上。
我們知道,雖然空氣中含有類似於塵埃、水滴等小微粒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些小微粒的濃度卻是一個變數,而濃度直接影響著散射程度,散射程度的不同又直接導致天空的顏色出現差異。
但實際上,草原上的天空和沙漠上的天空似乎沒有什麼區別啊,這顯然與丁達爾效應的解釋不一致。如果概括來講,就是丁達爾效應解釋“天空為何是藍色”,它的結論應該為:不同地區由於環境不一樣,因此天空的顏色差異會很明顯。
但實際上,這一點並不存在,那麼天空到底為什麼呈現藍色呢?
現在我們已經能把大氣中的雜質小微粒的影響排除了(至少不是主要原因),那麼還有什麼呢?思來想去,似乎就只有大氣本身了,難道是因為大氣中的各種氣體分子嗎?
很幸運,我們的想法和著名物理學家約翰·威廉·斯特拉特走到一塊(也就是瑞利男爵,因此後人直接稱其為瑞利,這種叫法也體現在物理學家開爾文身上,實際上他的本名叫做威廉·湯姆遜)
在經過仔細研究後,瑞利發現,散射現象不僅僅會發生在雜質微粒身上,對於單獨的原子或分子而言,散射現象同樣會發。這被稱為瑞利散射,一般來說,當粒子的直徑遠小於入射光波長時(不超過波長的十分之一),散射光的強度同入射光的頻率呈四次方正比關係(也即是和波長呈四次方反比),因此對於波長越短的光,散射就會越強,如果以太陽光為例,那麼位於可見光範圍內的短波藍紫光就最容易被散射開。
那麼對於非常純淨的大氣環境下,即便其內部沒有懸浮的各種塵埃、冰晶等雜質微粒,也會由於大氣分子的散射作用,而使得太陽光中的藍紫光被散射開,從而瀰漫到整個大氣層,因此瑞利散射是天空呈現藍色的原因。
而日落時的夕陽正是這一理論的最好驗證。
考慮到地球是一個球體,因為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可以看做是一個球殼,一般在每天正午左右,太陽位置達到每天的最高點,此時太陽光從大氣層穿透到地面上時,經歷的大氣層厚度是一天當中最短的;而到了日落(或者日出)時,太陽光所經歷的大氣層厚度是一天當中最長的,關於這一點從下圖比較直觀的看出來
而穿過的距離越長則意味著更多的藍紫光被散射,於是最後只有偏紅的光抵達地面,這就是為什麼在日落時的太陽呈現出鹹鴨蛋黃的顏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紅色只在太陽附近出現,而其餘更大部分的天空,仍舊顯示藍色或者更暗的顏色(畢竟太陽要落山了,即將要進入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