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奚派老生有什麼特色?奚派傳人張建國的水平如何?
一、京劇奚派老生有什麼特色?
奚嘯伯,祖姓喜塔臘氏,滿族正白旗人。
其祖父曾任前清文淵閣大學士,其父精於書法繪畫,也曾為官多年。奚嘯伯自幼愛好京劇,青年時期經常出入北京各大票房,1929年正式下海。改乳名”小白“為嘯伯,意為”愛唱的人“,能與馬、譚、楊並列四大鬚生,奚嘯伯先生所創“奚派”在藝術上自是有其獨到之處。其特色簡而言之有以下幾點:
第一:本質上源自言派,相容幷蓄。
奚派宗法言派的委婉曲折,吸收馬派的華麗,就是用馬派唱法唱言派的腔。
言菊朋素與奚家往來甚密。奚嘯伯也常去言家聽言菊朋調嗓,而言也對年幼的奚嘯伯十分賞識。奚嘯伯11歲正式拜在言門下為徒,從耳濡目染到耳提面命,以言派為開蒙的奚嘯伯自幼打下的就是深深地言派烙印。
以奚派代表劇目《哭靈牌》為例,奚嘯伯之前以言派最具特色,現在這齣戲言派已經唱不過奚派了。但奚的嗓音條件並不同於言的窄而細,照搬照抄並不適合奚嘯伯的自身條件。後經餘叔巖悉心指教,並巧妙地借鑑吸收已大紅大紫的馬連良的行腔特色,用馬派華麗、瀟灑、靈動帥氣的唱法去唱言派委婉曲折略顯奇異的唱腔,並加以”柔“化,逐步確立了奚派老生藝術特色。
第二:特色,以幽、悠之音,達洞簫之美。
奚嘯伯嗓音條件一般,特別是音量較弱,這也促使他傾畢生精力,形成了一套”以字定腔、以情行腔“為原則有系統有法則的演唱學問。不以高門大嗓、酣暢淋漓取勝,而是另闢蹊徑,寧靜悠遠深沉綿長,吐字遒而不濁,行腔新而不俗。達到了清晰悅耳,韻味醇厚、回味深邃的藝術境界。
長於表現悽婉、哀怨的人物形象,如他的《范進中舉》、《白帝城》等戲中的演唱,如泣如訴,悲愴淒涼,直如鶴唳九霄,感人肺腑。特別是在《范進中舉》中塑造的落魄文人形象,入木三分。
此戲奚派之外再無其他流派敢動,蓋因誰也唱不過奚嘯伯。
第三:風格,精緻委婉,雅緻文靜,別緻新穎,細緻嚴謹。
出身書香門第的奚嘯伯,知識淵博,在歷史、文學、書法等領域有很高的修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他的唱腔藝術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舞臺上的奚嘯伯,氣質脫俗,清新典雅,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
講究四聲音韻,吞吐收放法度嚴謹,運用準確適度。不論唱唸入情入微,字字入耳,聲聲送聽,清晰鏗鏘,絕無半點飄音倒字、馬虎潦草之處。
第四:戲路,唱唸為主,做打稍遜。
奚派藝術特色集中體現在唱唸上,他畢竟不是正式科班出身,做、打併不是他的強項。但並不影響他對藝術完美的追求。曾言”《定軍山》這齣戲我可以一輩子不唱,但我必須要學會。“憑藉著驚人的毅力,掌握了這出繁難的靠把老生重頭戲,其所下的功夫可想而知。
第五:傳承,日漸式微。
與風行的餘、馬、譚、楊相比,奚派與言派一樣,逐漸淪為小眾流派。其子奚延宏、孫子奚中路均未能承其衣缽,改工他行。弟子中蘇成龍、孫寶成等領會甚多,這二位也是我明場看過的兩位正宗奚派傳人,特別是原屬天津京劇三團的蘇先生,80年代初時常觀看。而石家莊京劇團的孫寶成先生我曾有幸看過他的《范進中舉》,也是由奚延宏配演的胡屠戶,甚是精彩。
中石老人頗具神韻,但畢竟不以唱戲為主業。
再傳弟子中以張建國為最佳,其他如張建鋒等轉以”翻嘎調“、”飈高音“為賣點,奚派特色早已所剩無幾了。
二、奚派傳人張建國的水平如何?
1958年出生的張建國,今年剛好61歲。
說起張建國的藝術生涯,那也是挺光輝的。
張建國14歲考入石家莊地區戲曲學院,17歲畢業後被分配到石家莊地區京劇團,一直在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呆了18年。
張建國31歲從開始,隻身闖蕩各個戲曲大城市。在上海的時候,被人稱為“小演員轟動大上海”。之後又去天津、北京、哈爾濱、大連、青島等戲曲氛圍濃厚的城市演出,受到很多稱讚。
正是由於他頻繁的拋頭露面,才讓人們逐漸瞭解到了這個奚派老生傳人,也受到了京劇界的關注。在張建國35歲的時候,調入了北京京劇院。同年參加了梅蘭芳金獎大賽,獲得了金獎。此後又多次參加演出比賽,獲得了戲曲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被譽為“中國京劇之星”。現任中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並且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奚派的傑出傳人。
其實張建國的藝術生涯也挺不容易,14歲才開始學戲,身子骨有些已經定型,張建國忍著疼痛,玩命補習“童子功”,哪知道身子還沒練好,嗓子就完了,遭遇了“倒倉”。
那時候他只能演演小配角和反面角色。
從學校畢業後的八年,他也一直是不慍不火,直到25歲的時候,拜了奚嘯伯的徒弟張榮培為師,開始系統的學藝奚派藝術,這種情況才得到一定的好轉。
“洞簫美韻”是人們對奚派唱腔的讚譽,作為奚嘯伯的再傳弟子,張建國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但他並不拘泥於一門一派,而是另闢蹊徑,對奚派藝術進行創新。
他先後學習餘、譚、楊、馬等各個流派。在表演上,他學習馬連良的瀟灑飄逸;在塑造人物上,他學習周信芳注重情感的表達與宣洩。所以他後期飾演的角色,很難說那就是正宗的奚派藝術,而是經過改良創新的流派。
京劇奚派老生有什麼特色?奚派傳人張建國的水平如何?
一、京劇奚派老生有什麼特色?
奚嘯伯,祖姓喜塔臘氏,滿族正白旗人。
其祖父曾任前清文淵閣大學士,其父精於書法繪畫,也曾為官多年。奚嘯伯自幼愛好京劇,青年時期經常出入北京各大票房,1929年正式下海。改乳名”小白“為嘯伯,意為”愛唱的人“,能與馬、譚、楊並列四大鬚生,奚嘯伯先生所創“奚派”在藝術上自是有其獨到之處。其特色簡而言之有以下幾點:
第一:本質上源自言派,相容幷蓄。
奚派宗法言派的委婉曲折,吸收馬派的華麗,就是用馬派唱法唱言派的腔。
言菊朋素與奚家往來甚密。奚嘯伯也常去言家聽言菊朋調嗓,而言也對年幼的奚嘯伯十分賞識。奚嘯伯11歲正式拜在言門下為徒,從耳濡目染到耳提面命,以言派為開蒙的奚嘯伯自幼打下的就是深深地言派烙印。
以奚派代表劇目《哭靈牌》為例,奚嘯伯之前以言派最具特色,現在這齣戲言派已經唱不過奚派了。但奚的嗓音條件並不同於言的窄而細,照搬照抄並不適合奚嘯伯的自身條件。後經餘叔巖悉心指教,並巧妙地借鑑吸收已大紅大紫的馬連良的行腔特色,用馬派華麗、瀟灑、靈動帥氣的唱法去唱言派委婉曲折略顯奇異的唱腔,並加以”柔“化,逐步確立了奚派老生藝術特色。
第二:特色,以幽、悠之音,達洞簫之美。
奚嘯伯嗓音條件一般,特別是音量較弱,這也促使他傾畢生精力,形成了一套”以字定腔、以情行腔“為原則有系統有法則的演唱學問。不以高門大嗓、酣暢淋漓取勝,而是另闢蹊徑,寧靜悠遠深沉綿長,吐字遒而不濁,行腔新而不俗。達到了清晰悅耳,韻味醇厚、回味深邃的藝術境界。
長於表現悽婉、哀怨的人物形象,如他的《范進中舉》、《白帝城》等戲中的演唱,如泣如訴,悲愴淒涼,直如鶴唳九霄,感人肺腑。特別是在《范進中舉》中塑造的落魄文人形象,入木三分。
此戲奚派之外再無其他流派敢動,蓋因誰也唱不過奚嘯伯。
第三:風格,精緻委婉,雅緻文靜,別緻新穎,細緻嚴謹。
出身書香門第的奚嘯伯,知識淵博,在歷史、文學、書法等領域有很高的修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他的唱腔藝術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舞臺上的奚嘯伯,氣質脫俗,清新典雅,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
講究四聲音韻,吞吐收放法度嚴謹,運用準確適度。不論唱唸入情入微,字字入耳,聲聲送聽,清晰鏗鏘,絕無半點飄音倒字、馬虎潦草之處。
第四:戲路,唱唸為主,做打稍遜。
奚派藝術特色集中體現在唱唸上,他畢竟不是正式科班出身,做、打併不是他的強項。但並不影響他對藝術完美的追求。曾言”《定軍山》這齣戲我可以一輩子不唱,但我必須要學會。“憑藉著驚人的毅力,掌握了這出繁難的靠把老生重頭戲,其所下的功夫可想而知。
第五:傳承,日漸式微。
與風行的餘、馬、譚、楊相比,奚派與言派一樣,逐漸淪為小眾流派。其子奚延宏、孫子奚中路均未能承其衣缽,改工他行。弟子中蘇成龍、孫寶成等領會甚多,這二位也是我明場看過的兩位正宗奚派傳人,特別是原屬天津京劇三團的蘇先生,80年代初時常觀看。而石家莊京劇團的孫寶成先生我曾有幸看過他的《范進中舉》,也是由奚延宏配演的胡屠戶,甚是精彩。
中石老人頗具神韻,但畢竟不以唱戲為主業。
再傳弟子中以張建國為最佳,其他如張建鋒等轉以”翻嘎調“、”飈高音“為賣點,奚派特色早已所剩無幾了。
二、奚派傳人張建國的水平如何?
1958年出生的張建國,今年剛好61歲。
說起張建國的藝術生涯,那也是挺光輝的。
張建國14歲考入石家莊地區戲曲學院,17歲畢業後被分配到石家莊地區京劇團,一直在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呆了18年。
張建國31歲從開始,隻身闖蕩各個戲曲大城市。在上海的時候,被人稱為“小演員轟動大上海”。之後又去天津、北京、哈爾濱、大連、青島等戲曲氛圍濃厚的城市演出,受到很多稱讚。
正是由於他頻繁的拋頭露面,才讓人們逐漸瞭解到了這個奚派老生傳人,也受到了京劇界的關注。在張建國35歲的時候,調入了北京京劇院。同年參加了梅蘭芳金獎大賽,獲得了金獎。此後又多次參加演出比賽,獲得了戲曲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被譽為“中國京劇之星”。現任中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並且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奚派的傑出傳人。
其實張建國的藝術生涯也挺不容易,14歲才開始學戲,身子骨有些已經定型,張建國忍著疼痛,玩命補習“童子功”,哪知道身子還沒練好,嗓子就完了,遭遇了“倒倉”。
那時候他只能演演小配角和反面角色。
從學校畢業後的八年,他也一直是不慍不火,直到25歲的時候,拜了奚嘯伯的徒弟張榮培為師,開始系統的學藝奚派藝術,這種情況才得到一定的好轉。
“洞簫美韻”是人們對奚派唱腔的讚譽,作為奚嘯伯的再傳弟子,張建國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但他並不拘泥於一門一派,而是另闢蹊徑,對奚派藝術進行創新。
他先後學習餘、譚、楊、馬等各個流派。在表演上,他學習馬連良的瀟灑飄逸;在塑造人物上,他學習周信芳注重情感的表達與宣洩。所以他後期飾演的角色,很難說那就是正宗的奚派藝術,而是經過改良創新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