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剛上映時候二十幾塊,過了幾天就要三十幾塊,這是按什麼來定價格的?多人看了就漲價嗎?
16
回覆列表
  • 1 # 榴蓮生活樂趣

    為什麼電影票價格不一樣?

    同一平臺賣的同一家電影院的同一時間的同一電影,給不同使用者不同價格,有影城卡比沒有影城卡還貴,這合規嗎?

    一般來說價格應該是相同的,有會員卡的話能便宜點。建議聯絡一下影城,看看是什麼情況。

    那估計就是淘票票的問題。我之前在餓了麼點外賣,比在支付寶的餓了麼小程式點的要貴。你可以試試在支付寶上買電影票。

  • 2 # Li小小

    因為:電影院裡對號入座執行的很差。

    傳統的價格歧視理論,其實隱含了一個假設,就是價格歧視政策能被完美執行,這在現實中有時是做不到的,電影院就是一例。對於電影院經營者來說,派人全程監督對號入座的成本過高。沒有嚴格對號入座,價格歧視也就成了空談。

    如果電影院對於好的座位收高價,假設平均上座率不高(常見的情況),那麼肯定會有一部分高價票沒有售完。這樣,觀眾會選擇買下低價票,然後等電影開始之後,挪到高價座位上面去(挪座位到這種事很常見吧~)。長此以往,觀眾也學乖了,一開始都買低價票,然後擇機挪到高價座位上面去。這樣一來,高價票長期賣不完,價格歧視實際上損害了電影院,因為在需求曲線上部的人實際上付了需求曲線下部的價格。

    要避免這種情況,電影院需要保證高價票儘量售完,從而打消觀眾的套利念頭。有兩種方法:要麼降低高價票的價格,要麼減少高價票的數量。如是,高價票每次都早早售完,顯示出高價票供不應求的樣子。經濟學學生於是會說,「看,高價票定價偏低了,電影院應該加強價格歧視,榨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但其實,高價票的「賤賣」只是反映了電影院為執行價格歧視而付出的成本。

    在現實中,如果電影院很難準確預計電影的上座率,那麼把上面兩種手段運用到極限,很自然的,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壓根不設高價票的情況。

    美國的大型電影院,在上座率不高的時候,不單不對號入座,甚至不同放映廳都可以隨便進。買一張票之後(大多電影的票價非常接近),只需要過一個檢票處,之後進哪個廳看什麼電影、坐什麼座位、看幾場都隨便你。反正座位閒著也是閒著,你多看一場對影院邊際成本是零,派人監督成本又太高。等到「阿凡達」之類的商業大作放出,並且同時有 2D 3D 兩種票價懸殊的票時,才派人在每個放映廳門口監督,防止觀眾套利。

    演唱會就不一樣了,因為是大型集會,負責 crowd control 的人手是必須付出的安保成本,讓這些安保人員順便執行一下對號入座就沒有什麼額外成本了,所以對於不同觀看區域的票就能有效地進行價格歧視。

    至於音樂會,雖然管理人員沒那麼多,但是在那種場合下(不準咳嗽的安靜,觀眾席半開燈),挪座位是個很尷尬的舉動,而且上下樓觀看區域的入口不同,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價格歧視的執行。

  • 3 # 落雲心

    電影票有時價錢不一樣很正常,電影票的定價是製片方、影院、電商三方面博弈的結果,最終的電影票房決定了,影片下架後三方各自能分多少錢。

    最初製片方為了保證電影不賠本,會根據影片的受眾群體以及電影質量而制定一個預期的票價,而根據影片上線的城市,一二三線城市的票價也都不盡相同。

    製片方制定出價錢後,院方也會根據自身影院的租金、人流量,在最低票價的基礎上定出一個利益最大化的票價。

    最後就是電商,現在很多人購票都是透過電商渠道,而電商平臺之間為了爭取新使用者往往票價更低,大多低於電影院現場購買,其實低價購票的這個差價還是要補的,但肯定不是我們使用者補,具體補多少就是電商平臺和製作方互相協議好的。

    所以有時候一部電影新上映時,票價都比較優惠,而後期票房穩定或者超出預期,幾方就會為了利益最大化而調整票價。

  • 4 # 你親愛的龔姐姐

    新上映的票價最為貴,尤其下午1點開始至晚上10點之間的場次

    電影上映一週後會推出優惠降價活動也會透過電影熱搜排名影響價格

  • 5 # 小青年娛樂文化

    這並不難理解,你去吃麵,你樓下的小飯館賣10元一碗,你去首都機場裡吃,就得88元一碗,為什麼呢?不說您也明白,因為用地成本高了,基本的道理就是這樣但是,電影票畢竟和一碗麵不一樣,電影票的定價是片方,院線,電商三方博弈的結果,眾所周知,電影票房是要進行分賬的。傳統的分賬標準是,電影下映後,票房的5%上交作為電影發展積金,3.3%交稅,剩下的錢,院線拿走53%,製片方和投資方拿走47%,然而,近幾年,電商開始進入電影市場,參與電影分賬,具體他們分得多少,我不是特別清楚,但是肯定會分走一部分。那麼博弈就開始了首先是製片方先出手,為了保證電影不賠到姥姥家,製片方一般會依據電影的質量,預期受眾人群等,來制定一個最低票價,當然,一二三線城市,這個最低票價各有不同,比如北上廣,這個價格一般是35元左右,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買了打折電影還要補差價的原因,因為這個折打完,你的票價低於最低價瞭然後,影院出手了,影院要考慮自己的客流量,地段位置,租金等,來確定具體的票價及優惠政策,定的太高,沒人來看,定的太低,賺不到錢,所以就要在最低票價的基礎上,大概計算出一個能讓利益最大化的票價,舉個例子,我定100元一張票,一場只有10個人來看,那這一場電影我就只創造了1000元票房,賺到了530元,但是如果我買70元一張,100人來看,那我就創造了7000元票房,如果我定40元一張,150人來看,那我也才創造了6000元票房,所以總體算下來,把票價定為70元,我賺的錢最多。最後,電商出手了,為了爭奪使用者,電商往往把價格定的更低,甚至低於製片方定的最低價,但是你肯定要問了,這低於最低價的部分,是要補差價的啊,我在網上購票怎麼不用補差價?這個差價還是要補的,不過不是你來補,具體誰補,誰補多少,這要看電商和製片方的商議結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闖進歐冠決賽賽場上的美女引起球迷關注,這位美女有何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