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新泉小駐
一方面,國強出良才。災難困苦激勵部分精英人士奮發圖強,為國擔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救國救民的行動當中,從而催生出一批有志有為,在某行或某一領域傑出的人才。另一方面,民國重文化,強調精英教育,有濃厚的自由民主的學術氛圍,力推開門迎新,向先進國家學習。以上種種,是先賢大師世出的土壤。現當代,注重全民素質的提高,誕生出名行各業的專門人士。之所以沒出現令類拔尖的大師,是源於全民素質的有力提升,祖國的需要為第一要務,而愛好與真實的想法被忽視,思想變得單元化,同質化。誠然,新時代的教育是全體國民整體素質的質的提升,和發展環境相對應的硬體設施的完善、飛躍。總體來說,亂世出英雄,和平塑盛世,不能苛求,尚需完善。每一次思想層面的飛昇便會滋生偉大的土壤,過去如此,現在與將來也肯定如此。
-
3 # 漂洋到彼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物質文明愈發達,人心也愈複雜,昔日的人們聽經聞法,信受奉行,很快就會成就,當下呢,面對聖賢之說,一切都持懷疑態度,能依法踐行的,少之又少。
-
4 # 盜版記憶
民國時期算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時候的大師,不管是哪方面的大師都具備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學貫中西,他們對中國的傳統都是有很深的研究,這個時候的他們同時也接受咯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強烈的文化衝突中,走出咯自己的路。
現代社會的大師還在閉關修煉中,也許很快他們就會出現在世人的眼中。
-
5 # 裴觀世界
1932年11月1日,《東方雜誌》搞了一次活動,向全國知名人物發出約400多份徵稿信,徵集他們對未來和個人生活的夢想。
民國時期一流知識分子,集體做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夢,而在所有的這些夢中,有一個夢深深打動了我,他來自林語堂。
他希望全國禁種鴉片,希望有一箇中國人自辦的像樣的大學,希望建設全國道路,這樣他就能夠回到18年都不曾回去的家鄉。他的思考裡,充滿了對國家美好未來的期待和鼓勵,儘管有些夢想到現在也沒有完全實現,但像他這樣在無邊的黑暗中掙扎求生,還不忘盡一己之力來振興中華,讓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民國跳動的脈搏。
那麼民國時期為什麼大師輩出呢?
首先,民國是一個動盪的時期,一個社會進步的思想久了,就會有一次爆發。中國出大師的年代,一次是在先秦時期,一次是兩宋時期,再一次,我認為就是民國。
其次,當時的政府不太乾預民間的文化,這個也有密切的關係。民國政府對老師特別尊重尊師重教,不干預學術自由。在國破家亡的時候,民國政府雖然捉襟見肘,但是仍然決定普及義務教育,透過貸金制度為教育兜底,全面實行公費教育。
最後,民國時期各種軍閥割據混戰,各種力量對立,反而為思想學術創造了一片自由的空間,言論自由,著述自由。人們按照自己的判斷去選擇自己喜愛的學說,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論點,沒有干預,沒有打擊,沒有爭辯,沒有痛斥,在辯論中成長,同時取長補短,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論述,從而創造就了一批批名聞天下的大師。
-
6 # 和露摘黃花
曾國藩攻陷南京後去夫子廟參拜,中午睏倦在涼亭小睡,聽到貢院牆下有嘈雜蟲鳴之聲,仔細分辨又似有無數人在爭辯、挖苦、嬉笑、怒罵。他恍惚間尋聲而去,在牆下找到一隻鬧哄哄的罐子,上面還貼著封條,曾失手揭掉上面封條,一群蟋蟀破壇而出將他驚醒,原來是一場夢。
他按夢中情形尋找,果然在牆根找到一個蛐蛐罐子,上面明太祖的封條歷歷在目。後來他詢問管事。廟祝說,傳聞是朱元璋授命江西龍虎山道士,從各地捕來的108個文曲星。
後來曾國藩與幕僚趙烈文談及此事,趙說這是群蟲出世啃食青苗,苗壞而蟲死之兆。夫蟲笑民寐,殘食民苗,民不得生;民復罵蟲五穀不分而驅之,奪其命。相爭相殺,理固然也。
回覆列表
呵呵,民國大師都是自我吹捧的文學大師。
毫無作用。
1937年,民國大學生85%是文科,15%的理科學生還沒有剔除醫科。所以,抗戰中中國缺乏一切武器,從步槍到子彈和醫藥用品。更不要說飛機大炮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交戰雙方敢於使用化學及生物武器,但倭國就敢大肆對於中國使用,無非因為中國一生產不了,二是缺乏投送這些武器的手段。
而這就是所謂民國大師頻出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