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ingkao幸福終點站
-
2 # 三農張老師
從小時候到現在經歷了將近五十個年頭,小時候過年與現在大不一樣,小時候過年比現在簡樸多了,但是那時候的年味比現在濃。
小時候每逢過年,父親給我們買上一斤糖果,稱上二斤豬肉,然後買上點粗布,花上二三十元就夠我們兄妹五個穿新衣服了。再買點紅紙,寫對聯不用求人,父親就是專給人家寫對聯的。剩下的幾乎都是地裡產下的東西經過母親的一雙巧手加工而成,吃起來真是有滋有味。最後就是打掃房間,裱窗戶,擦乾淨僅有的幾塊玻璃,把院子掃的乾乾淨淨的,準備迎接春節的到來。
春節那天,我們穿上母親給做的粗布鞋,粗布花衣服,吃上一年僅有一次的餃子,再要上幾毛壓歲錢,崩提有多高興了。
-
3 # 歡樂頌172867319
小時候也就是說從記事算起,我是60年生人,出生在農村,那時候生產隊分的糧食不夠一年吃的,到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只有十幾斤白麵,那時候農村雖然吃不上穿不上,可是年味很濃。
進了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食物衣服鞋子,那時太窮了,自己家種的棉花,讓村裡會織布的鄰居給織成布,自己把布印上花,那時候冬天那個叫冷啊,母親做在炕上給孩子們做棉鞋棉衣,為的就是年初一讓孩子穿上新衣服。
在農村公社駐地每隔5天就是大集,臘月的下旬就有兩個集,我們叫花花集,每到集上就纏著父母一塊去趕集,目的就是到鞭炮攤位前看熱鬧,家長給買上一掛鞭炮,因為我是女孩子買一掛意思意思,家長給我買上兩朵塑膠花,年初一帶在頭上,那個美啊!
小夥伴們上山上割幾支酸棗樹枝和松樹枝,在枝子針上插上爆米花然後再插到瓶子裡,放在方桌裡邊的條積上,趕集時買一張毛主席像和買樣板戲劇照,年三十貼到強上,雖然窮這些裝飾品還是每年都要做的。
過了小年,兄弟姐妹之間合夥做豆腐、粉皮,攤煎餅,為什麼合夥是因為自家的豆子地瓜粉太少了做不著,所以合夥,到了臘月二十八家長去地裡扒出蘿蔔和地瓜,蘿蔔地瓜是深埋在地裡的,到了二十九開始用蘿蔔白菜豆腐做水餃餡,開始包水餃,那時候肉就和放調料一樣,我們老家是從初一初二初三都吃水餃,所以家家戶戶都包很多,從初一到初三男女老少就是吃了玩,玩了吃,那時候的孩子就是盼著過年,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需要回憶的太多了,真懷念那時的小時候!
回覆列表
一個八零後孩子小時候最盼的就是過年了,雖然小時候日子比現在苦,物質生活遠不如現在,但那時候生活很充實,也很知足,尤其是過年。
我的家鄉在貴州銅仁,我們那裡進入臘月十幾就開始要備年貨了,還記得小時候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臘月二十八,家家年豬殺,又打餈粑又膠蠟(蠟燭),不落哪一家。每年臘月十幾村裡就陸續有人打餈粑了,大家輪流幫忙打,現在特別懷念打餈粑,懷念糯米飯剛出鍋的那個味道,大人們總是會先團一個給我們圍觀的孩子先吃,然後等餈粑打好又先揪一個給我們,但是可不是白吃的哦,吃完就該輪到我們幹活了,等大人把餈粑揪好擺放好了我們就用事先準備好蘿蔔(有雕刻圖案或者吉祥字)給餈粑印一個,再用一塊板壓上去準備放第二層。
媽媽是一個特別勤勞的女人,所以我們家都會殺一頭大肥豬,屠夫都說我們家的豬比別人家肥,殺豬那天我們家都很多人,媽媽把家族裡長輩晚輩都喊來吃飯,然後大家幫忙磨豆腐,醃臘肉,熬豬油,很是熱鬧,也更期待過年,當然期待的還有媽媽做的黴豆腐和豆鼓,這些都要在臘月裡做好,過年也要在餐桌上
我們那裡農曆逢五和十趕集,臘月三十是一年最後一次趕集,大家早早的就去街上,那天街上最是熱鬧,大人小孩都往街上去,之前還沒買的年貨那一天都要買好,媽媽總是買滿滿的一揹簍,因為春聯和鞭炮提前一個集已經備好,大年三十那天買的都是吃的。
和媽媽早早的趕集回來,也是媽媽最忙的時候,大年夜燉豬頭也是我們那裡過年必備,沒殺豬的人家買都要買一個回來,媽媽說年夜飯要多做些,吃不完才好,寓意一年到頭吃不完(現在的孩子是不會體會,那時候還在愁溫飽),年夜飯後就開始有人來家裡玩,當然都是自己家裡的長輩和堂兄他們,也有平時比關係較好的(那時打牌的人也很少),大家一起討論明年的生計,一起喝茶一起相互送祝福,我和媽媽還在廚房忙著燉豬頭,差不多七分熟了就要端到堂屋給祖宗燒香,然後回鍋再燉熟,真正最期待的豬舌頭出鍋了,媽媽先切一大塊給我和哥哥,那個香啊,還有那個豬鼻子也太好吃了,不知道咋那麼好吃,媽媽明明什麼香料都沒放,一塊豬舌頭還沒吃完媽媽已經手撕了一大盆豬頭肉,調一碗醬料,端給屋裡聊天的家人們,就這樣大家吃吃喝喝坐到大半夜才回去,當然最重要的是壓歲錢,媽媽總是在大年夜就給我們了,哥和哥哥每人給二十塊,現在想想那個年味真的滿滿的回憶
大年初一早早的就被一陣陣的鞭炮聲吵醒,媽媽一大早起來把堂屋開啟(開財門),放鞭炮,還要準備飯菜給祖宗燒紙,過年的時候大清早媽媽不准我去別人家,媽媽說女孩子一大早去別人家會不喜歡,吃完中飯才可以去,媽媽說過年要說祝福的話,去別人家要梳洗打扮,不要披頭散髮去,不要去別人家的時候靠在人家門上,要麼進去,要麼走,別人家在炒菜了趕緊回來,現在想想媽媽教我們的原來就是現在書上所說的禮儀和文明。
每年的初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拜爸爸,吃完早飯帶上吃的和哥哥一起去爸爸墳頭給爸爸說說話,燒點紙,也會放一掛長長的鞭炮,我和哥哥總是會選最長的鞭炮去(有的地方過年不上墳,我們那裡除了清明過年也是給逝去的親人上墳的)。
初三就是走親戚了,到哪家都是吃吃玩玩,嗑不完的瓜子吃不完的糖果花生……
過完正月十五,年就這樣過完了,該是種土豆的時節到了,大人孩子齊上陣,田間又是一片忙碌的身影,期盼來年豐收,來年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