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木叨叨

    想要孩子哪方面進步,就在那方面找亮點,找到一個亮點誇獎,明天就有兩個亮點呈現,我相信那句話“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 2 # 知Job職業生涯

    培養男孩子,女孩子的獨立精神,要讓孩子幫忙做家務;

    財商教育,培養孩子從小了解錢和錢的規律;

    學識教育,地理,歷史藝術等;

    運動,孩子要運動優秀,好的體魄好的學時造就未來

  • 3 # 必修數學

    可以試試角色培養法,1讓孩子給你講他做出來的比較得意的題,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口才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心理素質等。2讓孩子參與家庭的佈置,可以鍛鍊孩子的想象能力。3讓孩子參與家庭的購物計劃,比較哪種方案比較合算?可以鍛鍊孩子的理財能力。以此類推,讓孩子去承擔各種角色的工作,只有參與其中,才能深刻的理解。

  • 4 # 安好40204

    以我為例,以為尊重孩子的選擇是很好的教育方法,所以對孩子許多事都放手,但是在今年高考前期孩子說:媽媽你為什麼沒有堅持讓我學習文科,我說:我有提議,但是還要尊重你的選擇啊!孩子說:你要執意要我學文,我也會尊重你啊!言外之意他有些後悔學理了,畢竟文科是他的強項啊!看來孩子的選擇,還需要家長的指導啊!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孩子服從了我的選擇。對孩子的教育不能放任啊!

  • 5 # 929幽幽

    男孩子到一定年齡,非常有主見,總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來決定一件事情,有時候還特別得固執,這時候家長不妨隨他去,給他成長和歷練(碰壁)的機會,他才能“吃一塹,長一智”。

  • 6 # 紅袖添亂夜讀書

    說起家庭教育方式想讓人眼前一亮說實話我還真是不知怎麼說。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性,有的孩子適合正面引導,有的孩子也許在受到外界刺激而頓悟,而大部分孩子還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成長。這裡我就談一下家庭教育的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不教而教、不學而學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特點。

    相對於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有其特殊性、獨特性。學校教育是“為教而教,為學而學”,學校教育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性。每一個學年每一個學科每一章,甚至是每一節課都有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清楚,刻意地去學習某些特定的知識。

    但是,家庭教育則完全不同。有這樣一個故事,兒子看見爸爸和媽媽在編織揹簍,問幹什麼,爸爸媽媽說爺爺和奶奶太老了,要背到山裡去扔掉。因為太老了,光吃飯,不幹活。兒子就說,你們別忘了回來的時候把揹簍揹回來,將來你們老了的時候,我們也把你們背到山上去扔掉。這個故事幾代人一直當作道德故事來講,好像是“子教三娘”,父母一聽,受到震動了,就改變了主意,不再扔他爺爺奶奶了。我說,其實這不是一個道德故事。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的是家庭教育的一個根本特點,即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在家庭中,父母是不教而教,孩子是不學而學。故事反映的是兒童模仿學習的特點,兒童並不知道父母把爺爺奶奶背上山去扔掉有什麼道德問題,他不是要教育父母,他是模仿父母。他說,那將來你們老了的時候我也把你們背上山去。他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情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它是“是”還是“非”,他只是一種模仿。孩子還沒有“高明”到用一種“智慧”的方法教育父母。

    家庭教育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即是不教,孩子自發也會模仿。

    家庭教育是“與生俱來”的。通俗的說,家庭教育是與孩子“出生”俱來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開始了。不管父母意識不意識,嬰兒的成長,或者說嬰兒的“社會化”程序,是從模仿雙親開始的。這是人類成長的規律。因此,在家庭裡,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無”的區別,因為家庭中的“不教”也是“教”。區別只存在於,家庭教育是“自發”的,還是“自覺”的。

    決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是在很自然的狀態下,在不知不覺中就從父母和周圍的人那裡學會了他所要學的東西,不是刻意地去學某些知識和能力,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點“不教而教,不學而學”。

    西方文化中,對兒童的尊重,鮮明地表現在對兒童“模仿”學習特點的尊重。如“西方式過馬路”,以往盛讚“紅燈,馬路上無車,西方人也不過馬路,直至綠燈。”但是,後來有“版本”說,實際上,“紅燈,馬路上無車,西方人也有闖紅燈過馬路的”,但是如果此時有兒童等著過馬路,所有成人都不“闖紅燈”。再如法國足球明星齊達內,在球場因口角,用頭撞擊對方胸部。後來,齊達內公開道歉,向誰道歉?他向兒童道歉!因為,成人已經具備了道德與是非的判斷能力。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著主體責任。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方法。

    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孩子成為什麼人,家長首先做什麼人。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指出:“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身教言傳,是寶貴的民間智慧。因為子女的教育是從模仿雙親開始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向成人學習的過程。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資訊化社會,言傳身教作用更有特殊意義。有人說,五、六十年代是讀寫一代、八十年代是視聽一代,當代孩子是網路一代。孩子獲得資訊的渠道多元化,快速化,但是身教仍然沒有過時,具有事實勝於雄辯的功能。

    身教最能體現家長的信仰、價值觀是什麼。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斯得哥爾摩的第一場演講,首先講到自己的母親,一連講了好幾個故事。一次,莫言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多算了一個買菜老人一毛錢。放學回家,母親並沒有罵他,只是流著淚輕輕說:“兒啊,你讓娘丟臉了。”母親傷心的眼淚讓莫言的心靈淨化,信守誠實。一次,家中遭遇挫折,母親看出莫言擔心她自尋短見,就開導莫言:“兒啊你放心,儘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母親的從容,讓莫言學會堅強。母親的“言傳身教”,可以說影響了莫言一生的價值取向!莫言母親的故事,堪稱“中國好家長”的範本,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盜將行》裡的臥龍一詞,有人說是指沒跳龍門的魚,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