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光而來

    名著往往都是歷經多年廣為流傳之後,由世人推崇評判後才有其文學地位,其寓意主旨並不一定符合當時創作環境的主旋律或者並不符合作者所處時代的審美標準,所以其作者的經濟條件並不一定和其著作是否著名有必然聯絡,梵高的作品如今都是價格不菲,但梵高的一生卻窮困潦倒,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為什麼吳敬梓寫出《儒林外史》十年之後仍然經濟困難的原因。

  • 2 # 小虎律師

    為了紅去寫和用心去寫一般會有不同的結果,用心寫的東西,需要慢慢去醞釀、發散!需要歲月的考驗,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酒香不怕巷子深,也有個中道理。

  • 3 # 夏瞄淺談

    首先,《儒林外史》作者並不是窮困潦倒的度過一生,他可是正兒八經的豪門望族,被稱為“一門兩鼎甲,兩代六進士”的存在。只不過作者科舉之路艱難,屢屢不曾中舉,博學鴻詞科之後,已經36歲的作者算是與清朝的科舉制度徹底決裂了。從此以後直至逝世,他拒絕一切科舉相關的考試,對科舉入仕已經完全失去了興趣。大致在此段時間前後,才開始一心投入到其著名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創作之中。

     

    而為何窮困潦倒,也和他著述《儒林外史》這部書籍,毫無關係。按常理來論,一本諷刺小說,諷刺的又是儒生急急名利,官場和社會的人情冷暖,有人瘋了,有人嫌貧愛富,有人人模狗樣,有人官架子擺譜……這樣勢必要受到封建社會當權者的打壓,因為動搖了他執政的根基。但是事實上,《安徽通志稿·吳敬梓傳》記載:“襲父祖業有金二萬餘,素不習治生,性復豪上,遇貧即施,與文士輩往還,飲酒歌呼窮日夜,不數年而產盡。”《全椒縣誌·吳敬梓傳》記載:“素不習治生,年四十而產盡。”這是大肆揮霍鉅額家產,自己敗光的呀!

     

    當然,也正是這樣大起大落的經歷,讓他寫出了揭露了那一整個時代的社會現狀,深刻的挖掘了封建制度的弊端,以及人性深處的矛盾與惡的這樣一部作品。

  • 4 # 史文小通

    我們大家還是不要以現在的社會的狀況,去衡量和評價古代的情況。以題主的邏輯意思就是,吳敬梓寫了《儒林外史》出版了,他就應該有錢了,這種思維是不對的,我們正確的思維應該是這樣的:正是因為吳敬梓的窮困潦倒,他才能寫出《儒林外史》!

    首先我們大家都知道《儒林外史》是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成書於清朝乾隆年間,作者吳敬梓更為大家所熟知,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世想當年也是非常輝煌顯赫的,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進士,更是曾經高中過榜眼和探花,父親是拔貢,而作者自己考取了秀才的功名,就是這樣的一個名門望族,就是這樣的一個顯赫的身世,為什麼吳敬梓會窮困潦倒呢?

    吳敬梓想當年也是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但是卻被人稱為“文章大好人大怪”,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吳敬梓的文章寫的是真的不錯,出身在那擺著呢是不是?父親、祖父、曾祖父那都是響噹噹的文人,你想想就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寫文章能壞到哪兒去。可是吳敬梓這個人卻大怪,就是說他的性格和出世風格明顯的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不能融入到當時的主流社會當中,他不止參加過一次科舉,在乾隆即位的那一年,也就是1736年,他參加了博學鴻詞科預試,被安徽巡撫看中,舉薦他去北京參加廷試,可是這老先生卻以有病為由堅決的辭掉了。這秉性這性情,你說是一般人嗎?一般人遇到這種機會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呀,怎麼又會辭掉呢?就這樣,老先生出走故鄉,靠朋友接濟度日,到了晚年以至於窮困潦倒,也許就是這樣的人生境遇,生活的艱辛,看透了世間的一切,才寫出了《儒林外史》。

    我們大家熟知的范進中舉,就是吳敬梓對科舉制度的一次辛辣的諷刺,也只有吳敬梓這樣對科舉制度的親身體會,深切的感受才能看的透,寫的明。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文學史上的每一本名著,都不是一年兩年完成的,大部分都是作者耗時十多年,甚至是耗其一生的心血而完成的,因為這本書,寫的就是自己!我們每一個人在讀到這樣的書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肅然起敬呢?

  • 5 # JourneyX

    說點自己看法。

    其實不光吳敬梓,有很多很多古代先賢的命運都是如此,當世不被認同,後世甚至過了幾十年幾百年,其價值才得以提現。

    還有情況是有很多先賢成長都是在艱難困苦中度過,而這樣的逆境讓他們對社會對制度對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見解,而由於人微言輕而沒能將價值體現出來。而後世被人逐漸挖掘被人理解引到主流社會價值觀裡邊,而被廣泛傳頌。

  • 6 # 煙雲浩淼道

    古代只要去寫小說的,大多是仕途不得意的文人,秀才起步。 達官貴人有錢的文人都是功名加身,極少著作小說。 大多都去涉獵山水,寄情天地,寫的大多都是詩詞歌賦。

    首先,在這一題目裡面,吳敬梓之所以貧困潦倒與他寫的小說其實關係不是特別大,和曹雪芹一樣,吳敬梓曾經也是家大業大,

  • 7 # 詩詞生活日記

    第一、早年殷實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吳敬梓不惜錢財的個性。

    吳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一個"科第仕宦多顯者"的官僚家庭,縉紳世家,早年生活豪縱,吳敬梓是吳雯延之子,後出嗣給長房長孫吳霖起為嗣子。能夠繼承更多的遺產,獲得更多的利益,吳敬梓的父親吳霖起留下了二萬多兩銀錢的鉅額遺產,可是敬梓"素不習治生,性富豪上""傾酒歌呼,窮日夜","生性豁達,急朋友之急",很快花光。人們常說,女要富養,兒要窮養,其中包含這個道理。

    第二、家族分家時,財產被部分剝奪。

    因為能夠繼承更多的遺產,獲得更多的利益,吳敬梓招到了族人的怨恨和攻訐,童年時期就被捲進家族糾紛的漩渦中。吳雯延去世後,親屬之間為爭奪遺產而發生的一些糾葛,吳敬梓對此十分反感,離開故鄉回到贛榆吳霖起身邊去。這等於放棄了部分財產。吳霖起辭官後,吳敬梓陪送父親從贛榆返回故里,但吳霖起終於一病不起。從此吳敬梓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先是族人們倚仗人多勢眾,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兄弟參商,宗族詬誶"。在一場爭奪遺產的內戰中,孤立無援的吳敬梓終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財寥寥無幾。

    第三、出於封建時代的文人的清高,不事產業。

    靠賣文和朋友接濟度日,"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以至以書易米。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參加生產勞動,不會賺錢養家餬口。

    第四、《儒林外史》歷經十年問世,潛心寫作,髮妻在家產糾紛裡憂憤離世,家產也折騰到精光。

    離鄉背井之後,吳敬梓的生活水平急劇下跌。這些都是導致他窮困潦倒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系內是否存在“第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