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龍進宜家
-
2 # 小姑涼動漫
主要原因是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透明的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光的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例如:魚兒在清澈的水裡遊,可以看的很清楚,而你用魚叉沿著魚兒遊的方向去叉它確叉不到。
-
3 # 凌耶百事通
那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並不一樣呢?原來我們的眼睛在觀察物體時,感覺到的大小不僅取決於物體本身的實際大小,還受距離遠近、背景襯托以及物體本身亮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時我們會產生錯覺。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由於地平線離我們很遠,遠處背景中的樹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陽在這個背景下升起在地平線上,看起來就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掛在頭頂,與廣闊的天空和大地上近處高大的樹木、房屋比較,太陽就自然顯得小。
早晨,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這時大地還處在比較昏暗的狀態,明亮的太陽在暗淡的背景中就會顯得大些;而中午高懸在天空中的太陽和周圍明亮的天空相比亮度相差較小,光滲現象不顯著,看起來就覺得小了。早晨所見太陽之所以比中午顯得大些,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早晨太陽位置低,我們觀察時眼睛是平視的,眼球中的晶狀體保持正常的狀態,凸起程度較小,焦距較大,太陽透過晶狀體在視網膜上成的像也較大。而中午我們觀察太陽需要抬頭仰視,又由於受頭頸彎曲程度的限制,太陽光不能直射進入人眼,我們看太陽是斜視的,為在視網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狀體便會不由自主地凸起來,使其焦距變小,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也會變小些,所以仰視時會覺得太陽小些。
-
4 # 地理愛好者
我們都學過孔子的《兩小兒辯日》,那麼早晨和中午看到太陽,感覺大小是不一樣的。那麼是不是和太陽和地球距離的遠近有關係呢?
事實上,一天之內,地球在自傳,相對於太陽的距離變化是很小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日地距離曾以地球—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現已改為其絕對距離149597870700米。因此,在地球看太陽,一天之中實際是一樣大小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感覺呢?已經有很多朋友回答這個問題了,說到的答案是正確的。我再補充一點兒。
1、大家都認為早晨和中午參照物的不同導致的結果
大家認為,早晨人們看到遠方的太陽剛剛升起,會從海邊冒出來,山邊冒出、高樓縫隙之間,遠方天際冒出來,我們在看到太陽的同時,也看到了身邊的事物,高樓、山、海面等等物體,這些物體的映襯之下,我們覺得太陽很大。尤其是和白天中午,太陽高高掛在天上,我們去看太陽的時候,視野裡沒有可以參考的事物。所以此時的太陽和早晨相比顯得小。
2、紅色光的原因
我們經常看到朝霞和晚霞,也就是紅彤彤的火燒雲,這是因為早晨和傍晚,太陽光相對於地球大氣層來說不是直射的,而是斜著穿過來的,這個時候的光走的路程比直射的要長。太陽是七色光,紅光能夠穿過大氣層,其他顏色的光被攔截了。
而紅色這種顏色,屬於暖色,給我們的視覺感覺,就是比較火辣,比較大的,不像冷色那樣冷冰冰的。我們看著紅色視覺上覺得紅色的東西更大一些。
個人觀點,簡單回答,祝好!
-
5 # 彩雲東昇戴寶山
主要是人視覺的感覺造成的,有兩個原因造成這種偏差。一是空間大小的誤差,早上太陽剛出來,周圍的空間小。二是明暗誤差,同樣的圓,周圍是明亮的就感覺圓小。這兩個誤差積累造成的早晨太陽大。
-
6 # 伯納咯丶
每年1月初,地球位於繞日公轉軌道的近日點,日地距離達到最小值,約為1.471億千米。每年7月初,地球位於繞日公轉軌道的遠日點,日地距離達到最大值,約為1.521億千米。跟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相比,日地距離在一年之內的變化差值(0.05億千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在一天內,日地距離的變化更是微不足道了。如果非要把早晨和中午的日地距離作以比較的話,有人會認為中午的太陽會更近一些, 理由是,早晨太陽從地平線方向照過來,比中午的太陽遠了一個地球半徑的距離。這種說法對不對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從上面的資料可知,從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時間裡,日地距離變化幅度達到500萬千米(1.521億千米減去1.471億千米),每天內的變化值為2.747萬千米,從早晨到中午大約6小時,為四分之一日,日地距離變化值約為6868千米,這個值已大於地球的半徑。如果地球正在向近日點運動,從早晨到中午,一方面確實近了一個地球半徑左右的距離(6300多千米),另一方面經過四分之一日,日地距離也近了6868千米,兩者疊加,中午離太陽更近了。但如果地球正在向遠日點運動,從早晨到中午,一方面從地球到太陽也近了一個地球半徑左右的距離(6300多千米),可是另一方面經過四分之一日,日地距離卻遠了6868千米,兩者疊加,中午離太陽就更遠了。因此到底是中午離太陽近,還是早晨離太陽近,就要看是哪一段時間了。
其主要原因就是早晨和傍晚的太Sunny進入地球在大氣層時折射效果特別明顯,而中午直射的成分多,這就造成早晨和傍晚看到的太陽比實際大,且位置比實際的高。 另一個方面,太陽的大小並沒有變化,而是人的視覺出了問題。視覺是這樣形成的,物體發射出的光被人眼的水晶體(透鏡)成像於視網膜上,使感光細胞感光,然後由視神經將資訊傳送到大腦皮層,經過資訊加工、處理後形成視覺。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原樣。例如,同樣大小的物體,黑色的比白色的顯得小些,一幅畫上的藍天比建築物顯得遠一些,諸如此類。總之,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色彩的不同,色彩的襯度等都會程度不同地修改原樣。看太陽也是這樣,因為早晨,太陽初升,背景較暗淡,在暗背上的亮目標顯得大些,再加上早晨的太陽是紅色的,人們又以地物為參照物,因此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又大又圓。傍晚的太陽顯得大些也是這個道理,但傍晚的太陽顯得扁些,這是由光的折射所致。而中午太陽懸天高照,又以天空為背景,沒有另外的參照物,因而看起來顯得小些。不過過呢,雖然距離是有變化的,但是綜合考慮到人類視覺的影響,透過數學計算我們會發現,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理由如下:首先我們來了解視覺功能視角,他是物體大小對眼睛所形成的張角,正常視角的人能夠分辨物體間兩點所形成的最小視角為1‘也就是1分。視角的大小決定了視網膜上像的大小。
如此可以使用tan a進行計算,使用太陽的直徑和日地間的距離,看上午和下午的在視角上的差距太陽直徑為1392020km近日點距離為147100000km或者是147106868km經過計算得出兩者的差距反應到視角上很難到達到秒的程度,更不用說是秒了,視角大小為32分32秒
-
7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曾經難倒聖人,其實就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
同一個物體,如果周圍都是比較高大的物體,就會顯得矮小;如果周圍都是比較矮小的物體,就會顯得高大。
在網上搜到一張過去中國男籃的照片,當時的後衛阿的江,看著很矮,但他身高是1.82m,在普通人中已經比較高了。
我們這裡有句俗話:站著不買撂倒不賣。是說在買賣樹木時,樹木直立著,在周圍的樹木襯托下,顯得細小,對於樹的主人提出的價格,買樹的會覺得太貴;一旦將樹木放倒,就會跟地面上低矮的花草比較,樹木就顯得粗大,對原來講好的價格,樹的主人可能會覺得有點虧。
再看太陽,早晨,在地平線附近,放眼望去,都是地面上低矮的樹木、建築物,太陽就顯得比較大;中午,太陽高懸藍天,抬頭瞭望,背景只有遼闊的太空,太陽就顯得小了許多。
另外,對於認為早晨和中午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不同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早晨和中午距離確實不同,但二者的差別相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引起的太陽對人眼的視角大小几乎沒有變化。再說,中午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不一定就比早晨遠。還有,曾經看到過一種紅光膨脹的說法,對此,無意評論。
-
8 # 許科雲
1⃣️為什麼在地球上看早晨和傍晚的太陽既大又紅,這是早晚時的太陽近於地平線,你與太陽之間為遙遠的距離,大氣層就很厚、而中午當空的太陽既小又白還亮、這是地球上方的大氣層只有幾百公里。
2⃣️為什麼早晚的太陽是紅的,因為太陽的七色光譜中只有紅色的波最長沒有被大氣層濾去,才看出是一個既大又紅的圓盤。
3⃣️你要知道,地球是被大氣層包裹的,所以從地平線看太陽的大氣層厚度大於烈日當空的大氣層厚度,改變太陽大小的因素也是大氣層不同厚度的作用。
4⃣️烈日當空時的太陽既白又亮還小,這是大氣層厚度不足的原因,你要知道這大氣層猶如大小不同的透鏡,大氣層厚就是一個大透鏡,太陽就有放大,而烈日當空時的大氣層就是稍薄的透鏡,所以沒有放大、如果你從厚雲層中把早晚與中午的太陽作比較,其大小還是有區別的。
5⃣️為了證明以上兩種理論,可以在照相機上更換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鏡頭上裝濾色鏡,那樣拍出太陽早晚和中午的大小有區別的原因,就證明大氣層的厚薄相同於照相機透鏡的厚薄大小所致的成像原理一樣。
回覆列表
其實無論早晨和中午,太陽對於地球的距離基本沒有變化。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是,早晨有地平線和地平線上的各種建築作為參照物,顯得大。中午時太陽在天空正中,四周沒有參照物,顯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