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968花果山

    元朝的軍事力量主要是騎兵,蒙古馬耐力很大,人吃的是乳酪。蒙古騎兵行軍時,一個士兵有兩三匹馬,一匹騎乘,一匹馱裝備,一匹休息,馬累了換馬。軍糧是乳酪,高能量,用刀切一塊,放在盛水的皮囊中,行軍走一程,便化成為奶水,及充飢又解渴,不用埋鍋造飯。一晝夜行軍八百軍,來去如風,所向披靡。適合在草原高原曠野地帶作戰。

    東南亞一帶是島嶼,周圍環水。島上植被茂盛,山高林密。再加上地處熱帶,語言不通,酷嚴難耐。蒙古騎兵無用武之地,氣候難以適應。即使征服了也價值不大,蒙古人不願去征服的。

  • 2 # 迷谷歷史

    自元朝的前身“蒙古汗國”成立後,蒙古人憑藉鐵騎不斷地東征西討,以發動征服其他民族,擴張其疆域,持續的對外擴張,使得元朝的疆域“東起、,西抵、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建立起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其統治疆域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就連數百年以後的蘇聯都無法與之相比。這麼彪悍的民族,都幾度把鐵騎馳騁到東歐平原,為什麼會放過眼皮底下的東南亞地區呢?是因為當時的東南亞地區的各國太強了嗎?其實不是的,當時的東南亞都是一些四分五裂的蕞爾小國,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得蒙古人放棄了“東南亞”呢?

    一、差異甚大的自然原因

    蒙古人的老家位於蒙古高原,那裡氣候寒冷乾旱,同時也孕育了大片肥美的草原,中南半島的氣候卻是以“溼熱”著稱,這讓一向彪悍的蒙古人,連連叫苦,難以忍受,同時中南半島的氣候也決定了他的植被多以雨林為主,草原可以說幾乎沒有,這樣就導致了馬兒沒有草料,同時,中南半島多山地,蒙古的鐵騎也難以施展。

    蒙古人也有入侵過中南半島各國,不過大都因為自然原因作罷,如,元二十一年(1284年),鎮南王脫歡(忽必烈子)發兵安南(越南北部),都把安南國王從都城打到深山老林裡了,不過最後卻因為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師。次年,從緬甸再次入侵安南,還是以同樣的原因最後撤軍。

    二、元朝內部政權不穩,權柄交替頻繁

    元朝國祚九十八年,但共歷16帝,這其中開國皇帝忽必烈(1271年—1294年在位)和元朝末代皇帝脫歡帖木兒(1333年—1368年在位)這兩位皇帝在位時間就有58年,可以想象元朝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是多麼激烈,如此頻繁的皇權交接,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戰略規劃,這不僅是導致元朝沒辦法分出精力南下的原因,更是元朝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三、國內各地“起義”此起彼伏

    元朝自建國以來就面領著尖銳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蒙古族一直作為最高等級的民族壓迫著其他民族,同時,朝廷政變頻繁,權臣干政,政治腐敗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元朝政治始終未上正軌。使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此起彼伏,至元二十年,僅江南地區的各族人民起義就多達兩百餘起,至元二十六年,更是激增至四百餘起。雖然起義這些起義都未能成功推翻元朝,但對元軍起到了極大的牽制作用,使元軍疲於奔波,無暇南下進攻東南亞。

    四、元朝中期戰略政策的調整

    蒙古人自建立元朝後,由於作為宗主國,每年不得不需要大量財寶賞賜予各封王用以宗藩歲賜,再加上連年的戰爭及統治階級開支日益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這使得元朝統治者不得不調整戰略對策,至元成宗時期,便停止對外戰爭,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採取限制諸王勢力、減免部分賦稅、新編律令等措施來緩和日益嚴峻的財政危機及社會矛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律師離婚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