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城老慄
-
2 # 十一的郎
《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在學校就這麼學的。因為不是專業人員只能以教科書為準。
商代的甲骨文準確的說不能算文字。因為它是占卜用的符號。
-
3 # 趙日金141
《黃帝內經》產生於何時,準確的時間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在戰國鄒衍之後。
因為,古有陰陽之說,五行之說,納陰陽五行為一體的是戰國時期鄒衍。
《史記》鄒衍“乃觀陰陽訊息而作怪遷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終始,即五德終始,五行相剋相勝。
《黃帝內經》用陰陽五行之說說醫,故,內經產生於戰國之後,偽託聖人黃帝之名而已。
-
4 # 今古雜誌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共約80餘萬字。是託黃帝之名及其臣子岐伯、雷公等的論醫之書,並非一人一時之作,有些內容也是由後世(秦漢、六朝)醫家增添。後來由於戰亂和朝廷內鬥變革等原因,導致《內經》好多內容流傳紛亂或亡佚,直到北宋(1057-1067)年間,朝廷設校正醫書局,由林億等人校勘,定名為《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所述內容才基本定型為至今所知的版本內容。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是反映和總結戰國時期及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和理論水平的著作,具體的成書時間尚沒有確切的定論,但基本的定稿時期應當是戰國時期,最初的著作名稱可能為《黃帝脈書》和《扁鵲脈書》等20多種單行本,到西漢後期,皇帝頒旨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經》18卷,傳到東漢末年,此18卷原本已不復存在,且有一些內容流失。現今版本《黃帝內經》中的“七篇”大論為唐代寶應元年王冰補入,其內容應與原《內經》中內容未必相同。
《黃帝內經》的成書,標誌著中國醫學開始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為戰國以後的中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經絡、藏象、病因、病機、養生、診斷及治療等各方面,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至今都發揮著深遠的影響,並流傳和影響到亞、歐、美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文字的出現並非《內經》著作成書的限制條件,甲骨文之前尚有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夏朝已經注重培養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等養生保健習慣;商周時期,朝廷設管理疾病的“小臣”,既醫治疾病,又從事醫療管理工作;周代的宮廷醫生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分工……這些都是中醫學逐漸發展的見證,作為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必然的趨勢和需要。
-
5 # 紫園道人修仙記
雲漢鑫曰:我認為《黃帝內經》一定是形成於黃帝時期的!對此我是堅定不移的!
有人會說中國要到商朝才有文字啊,對此我不認同!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文字從雛形到發展成熟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商代甲骨文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不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因此,從文字的發展規律來講甲骨文實際上是中國文字經過長期發展後走向成熟的一個里程碑,同時,甲骨文的存在是中國很早就有文字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據。
近百年來,我們透過考古發掘,在距今超過七幹年以上的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等等等,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大量文字雛形的存在。
對此,某些人就是視而不見,將之簡單地稱之為圖畫,這是極不嚴肅的做法,也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我國現存的史料早就有倉頡造字的記載,倉頡就是黃帝時代的人。倉頡將中國遠古不太成熟的文字來了一次再創造,使之成為一種相對成熟的文字,這是一種很客觀的記載嘛,為什麼某此人就是不承認呢!
我堅信黃帝時代是中華文明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中國一定是有相當成熟的文字的,《黃帝內經》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回覆列表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創作年代先秦至漢。
商代文字按其載體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