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夢樂享人生

    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8天出伏到了立秋了,天氣雖說一天比一天漸涼快了,但“秋傻子”也不容小覷。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日後數到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我國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週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個奇蹟。由於干支紀日與農曆各月無一定對應規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雜節氣時才使用。 三伏天食俗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還有農諺“頭伏蘿蔔,末伏菜”。

  • 2 # 北山往北是北方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伏在小暑處暑之間,但又不是二十四節氣。這個提問問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水平。伏,其實顧名思義,有下,藏的意思,就是埋藏底下,蟄伏欲出不出的狀態。

    實際上,我們中國古人透過長期的農作,發明了這個二十四節氣,但都是以陰陽來定節氣。在奇門遁甲裡,一年從冬至開始到夏至,我們叫陽遁,從夏至到冬至,我們叫陰遁。冬至開始,一陽已生,所以,我們把冬至第一天叫進九,九是陽數,也是陽中之陽,寓意陽氣升發,所以有九九八十一,到春天。春天生髮,陽氣到夏天最旺,而從夏至開始,一陰始生,但生而不旺,小暑節氣,陰氣蟄伏,陽降,而成最熱的時候,溼熱交替,所以我們說的入伏,就是指陰氣開始蟄伏,三伏過後,陰強陽弱,陰氣行西方,成肅殺之氣,故而入了秋季,秋天是肅殺的季節,表示陰氣逐漸佔了上風。

    實際上,入伏,進九,都是描述一年中陰陽二氣的變化,然後用了非常形象的字來表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丁克一族的心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