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式父母,大多沒有意識到語言的殺傷力。
不停的對孩子嘮叨,我覺得,會對孩子產生三個影響:
1. 控制慾望強嘮叨的,容易讓孩子沒有主見。
有些父母孩子的控制慾望很強烈,總喜歡孩子事事都要聽自己的,按自己的方法做,當孩子大些的時候,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想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對於父母的指令,可能就不想一一遵從。
比如孩子想要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
但父母認為,就應該先寫作業,再玩一會兒。
因為父母一直嘮叨,要按他們的想法行事,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久而久之,形成依賴,最後孩子會沒有了自己的主見。
2. 對孩子的教育無計可施,不斷嘮叨讓孩子心生叛逆。
孩子2歲開始有自己的意識,3-5慢慢進入第一叛逆期,12-16歲進入第二叛逆期,父母會覺得,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其實是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了,當他在進入叛逆期時,父母的教育如果簡單粗暴,極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段時間,我喜歡看《超級育兒師》,裡面表現非常頑劣的孩子,父母對待他們,也是很簡單粗爆的。
比如有些單親媽媽,把對婚姻的不滿,育兒的艱辛,用打的方式發洩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最後,也用同樣的方式,打媽媽。
有些媽媽,小時候對孩子控制慾強,孩子大了些後,開始拒絕和媽媽交流,媽媽不懂得如何開啟孩子的心結,仍然只會不斷的用嘮叨,提出自己的要求,發洩著對孩子的不滿。
媽媽們的這些簡單粗爆的方式,常常伴隨著情緒失控。比如打孩子會越打越狠,嘮叨孩子會越嘮叨越不耐煩,抱怨等。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直到超級育兒師上門,用春雨潤無聲的育兒方法。給媽媽解決了教育難題,建立起了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橋樑。
打,罵,嘮叨,都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應該是順著孩子的發展心理,用孩子不反感能接受的方式。
3. 寧願嘮叨,捨不得孩子吃苦,導致孩子喪失責任感。
父母有時是矛盾的,希望孩子記得,自己做該做的事,要嘮叨,
同時又對孩子做的事情不滿意,又要嘮叨
有時孩子被嘮叨煩了,頂嘴幾句,可能會換來父母的不滿: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我這麼辛苦,你還不知好歹。”
父母們寧願自己辛苦的不斷嘮叨,也捨不得讓孩子為養成好的習慣,付出一點點小的代價。
比如:怕兒子上學遲到,不停的嘮叨叫床,直到兒子起床為止,如果換一種方法:早上只叫他一次,或者乾脆不叫,讓他遲到一次,以後他就會明白,按時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應該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但家長捨不得孩子吃一點點苦頭,不願意孩子遲到了被老師批評。寧願天天嘮叨孩子。讓孩子揹負不體諒父母之名,讓孩子看見自己為他如何操碎了心。
嘮叨裡面,包含了焦慮,催促,不滿,抱怨,不信任,想要掌控的情緒。我要先靜一靜,還有什麼新方法?父母教育方式改變了,不嘮叨了,家庭才更有愛和自由。
嘮叨式父母,大多沒有意識到語言的殺傷力。
不停的對孩子嘮叨,我覺得,會對孩子產生三個影響:
1. 控制慾望強嘮叨的,容易讓孩子沒有主見。
有些父母孩子的控制慾望很強烈,總喜歡孩子事事都要聽自己的,按自己的方法做,當孩子大些的時候,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想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對於父母的指令,可能就不想一一遵從。
比如孩子想要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
但父母認為,就應該先寫作業,再玩一會兒。
因為父母一直嘮叨,要按他們的想法行事,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久而久之,形成依賴,最後孩子會沒有了自己的主見。
2. 對孩子的教育無計可施,不斷嘮叨讓孩子心生叛逆。
孩子2歲開始有自己的意識,3-5慢慢進入第一叛逆期,12-16歲進入第二叛逆期,父母會覺得,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其實是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了,當他在進入叛逆期時,父母的教育如果簡單粗暴,極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段時間,我喜歡看《超級育兒師》,裡面表現非常頑劣的孩子,父母對待他們,也是很簡單粗爆的。
比如有些單親媽媽,把對婚姻的不滿,育兒的艱辛,用打的方式發洩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最後,也用同樣的方式,打媽媽。
有些媽媽,小時候對孩子控制慾強,孩子大了些後,開始拒絕和媽媽交流,媽媽不懂得如何開啟孩子的心結,仍然只會不斷的用嘮叨,提出自己的要求,發洩著對孩子的不滿。
媽媽們的這些簡單粗爆的方式,常常伴隨著情緒失控。比如打孩子會越打越狠,嘮叨孩子會越嘮叨越不耐煩,抱怨等。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直到超級育兒師上門,用春雨潤無聲的育兒方法。給媽媽解決了教育難題,建立起了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橋樑。
打,罵,嘮叨,都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應該是順著孩子的發展心理,用孩子不反感能接受的方式。
3. 寧願嘮叨,捨不得孩子吃苦,導致孩子喪失責任感。
父母有時是矛盾的,希望孩子記得,自己做該做的事,要嘮叨,
同時又對孩子做的事情不滿意,又要嘮叨
有時孩子被嘮叨煩了,頂嘴幾句,可能會換來父母的不滿: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我這麼辛苦,你還不知好歹。”
父母們寧願自己辛苦的不斷嘮叨,也捨不得讓孩子為養成好的習慣,付出一點點小的代價。
比如:怕兒子上學遲到,不停的嘮叨叫床,直到兒子起床為止,如果換一種方法:早上只叫他一次,或者乾脆不叫,讓他遲到一次,以後他就會明白,按時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應該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但家長捨不得孩子吃一點點苦頭,不願意孩子遲到了被老師批評。寧願天天嘮叨孩子。讓孩子揹負不體諒父母之名,讓孩子看見自己為他如何操碎了心。
嘮叨裡面,包含了焦慮,催促,不滿,抱怨,不信任,想要掌控的情緒。我要先靜一靜,還有什麼新方法?父母教育方式改變了,不嘮叨了,家庭才更有愛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