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信鍾

    1、抱歉我對化學的認識十分淺薄,所以我推薦可以去閱讀《化學思維方法》一書,作者為朱立峰,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孔子的方法論是什麼呢?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這段話是說,孔子以博學著稱,眾人以為他無所不知,而他並不認同,只承認自己知道如何獲取知識,尋找問題的答案。當鄉野之人向他請教時,雖然對問題一無所知,感覺 “空空如也”,但他“叩其兩端”——從問題的兩端去探詢,並“竭焉”——一直追問到底,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將孔子的方法論歸結如下:

    (1)“空空如也”:將事物置於關係中去理解;

    (2)“叩其兩端”:從關係的“兩端”去分析;

    (3)“竭焉”:從“兩端”推演到極端去發現。

    把孔子的方法論用在您的問題上,去了解:

    (1)什麼是化學?(學科的定義)

    (2)要如此學好化學這門課?(高中階段)

    我找出混沌大學李善友去年演講的一部分內容:

    “愛因斯坦說,理論家工作可以分成兩步:一個是發現公理,第二個是從公理出發,推匯出結論。哪個更難呢?

    第二步“推導”只要有相當的勤奮和聰明就一定能做到。而如何找出可作為演繹推導的基石本身,第一步是要花費大力氣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尋找第一因是件尤其困難的事情。第一性原理這樣的思維方式從來都不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中國古代思想家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未知生焉知死”。中國思想家不願意去追究終極原因,不要去追求第一因,沒有意義。

    我們更擅長具象思維,即在具象上做類比,而不是邏輯上做抽象推導。這是中國人邏輯思維的致命傷。

    中國人相信眼見為實,關心身邊的具體案例勝過第一性原理。中國人的名言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無論我們聽過多少的道理,這些道理我心裡有多明白,我回到自己的公司裡去,身邊一個具體的案例就把我這些大道理全部打敗了。

    所以這就是網上流行的一句話“為什麼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終極答案。

    不是道理的問題,可能也不是你的問題,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問題。過去幾十年對我們的思維教育就是,具象對我們的獎勵遠遠大過抽象。這跟我今天所講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從小到大,把很多道理當成真理,把很多表象當做本質。我們總是會擔心自己學的東西不夠多,卻不曾停下來整理一下。

    我們就像是《笑傲江湖》的令狐沖,體內被灌入了桃谷六仙的八道真氣,不但沒有提升內力,反而被這些互相排斥的真氣弄得奄奄一息。

    所以我建議各位,給自己的思想洗洗澡,去除掉那些虛偽的假設。尋求自己的第一因是什麼,並在第一因的基石之上,重新推匯出自己新的思維曲線。”

  • 2 # 費羅教育悟

    化學不像物理,物理核心的內容都需要理解,而化學核心知識熟練掌握要靠記和背。不管是理解還是背,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架構。其實現在的課本上已經把每個單元的知識架構提煉好了,需要學生去理解和記憶。不要陷在題海里,需要把知識架構完整的掌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本田幻影,一箱油跑四百是不是耗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