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語言矯正師

    幼兒園只是早教的一個階段,而且非常短暫,孩子作為一個獨特發展的個體,在這個階段貌似有很多天賦和潛能的表現,但是究竟是不是天賦呢?這個不容易下結論。

    作為最瞭解孩子的父母,還是聽聽他們的觀點吧

    去搜索一下“孩子天賦潛能”,會有1億多相關內容。各種標題都在撩動為人父母的心絃,“發現孩子天賦潛能,讓孩子少走90%的彎路”、“你家孩子有什麼天賦潛能?從這6個細節識別”、“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自查錶快來試一下”······

    尤其是咱們的某日報釋出的《孩子潛能自查表》,讓我也淪陷了,收藏後,仔細研究,看著很有道理,將來就用它來開啟寶寶的智慧大門了。

    這個潛能自查表特意列出了20項關於日常中孩子最常見的行為,透過孩子的具體行為分析,父母就能簡要得出一份關於孩子語言、音樂、數學等天賦的自查結果,然後根據這些資料,來指導父母如何挖掘孩子的潛能。

    但是僅憑這幾項就能斷定孩子的一生的天賦嗎?1983年,哈佛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慧理論,教授認為,人的智商不可能用幾道問答題或者邏輯題來判斷,換句話說,單一憑藉IQ測試來判斷智商的方式是片面不科學的。

    但是關於智力和潛能的理解,有很多家長產生分歧:

    1、我覺得天賦只是孩子在敏感期得到了正確的教育形成的假象,因為大多數人錯失了這個時期的教育或者說沒注意到,才歸因到天賦的,因為孩子前期的教育往往是不經意和不容易被察覺的,那些潛能自查表毫無邏輯可言。

    2、大多數人所說的天賦其實都是可以被解釋的、後天可培養的,所謂天賦形成原因和機制都是非常複雜的,人們沒有耐心分辨和探究,簡單粗暴的歸之為天賦。很多人在討論天賦的時候都喜歡拿數學物理舉例,其實沒有什麼不可解釋的神人,更多的是比你刻苦、比你早起跑數年的一般聰明人。

    3、我並不否認智商,但是對智商發現和培養的途徑持不同觀點,我們在孩子身上發現的種種跡象真的是天賦和潛能嗎?很多後天成功的孩子,早期的勵志故事往往是相反的啊,這又如何解釋呢?

    4、作為一個父親,我覺得天賦和潛能這兩個詞被偷換概念了,親身育兒十二年,深有體會,那些在起跑線上搶跑的孩子,憑藉父母優勢,人脈資源,在早期積累起來的學習經驗,是我們普通人在後天難以超越的優勢,這個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看不到這點,只用天賦和潛能來標榜成績好的孩子,就是對其他孩子的不公平。

    5、個人覺得,天賦存在,天賦重要,但是天賦也有保質期,過了一個門檻,看到不同的風景,遇到不同的人,可能會對自己所謂的天賦,產生巨大的懷疑,本人在北大數學系,備受打擊,有好長段時間處於抑鬱症模式。

    我一開始也是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智商和天賦雖然有差異,但是差異不大,真正導致成功與否,看的是啟蒙教育。最初的教育塑造了人的思維地圖,思維地圖的清晰度就是我們所說的天賦。但是,最近我發現天才與凡人的真正差異並不是在於啟蒙教育,而是接受的資訊量。真正的天才,他們所看到、聽到、感知到的世界比我們來的更加豐富,資訊量更為巨大。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現象,我們只看到表面,而天才們卻看到了背後的邏輯形式。他們大量的去思考自己看到的種種規律,所以比我們更容易塑造更為強大的思維地圖。而我們只能夠透過他人的教導,才能夠明白這些規律,從而塑造思維地圖。當然,我們並不能因為自己不是天才所以就氣餒。但是,我們更不應該去忽略天才的存在,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看的比我們多,比我們深入。所謂天才,眼前的世界就是最好的導師。但是,我們能不能夠成為這種天才呢?這種看得更多,看得更深入的能力,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其實所謂“智慧”只是換了一種說法,我們可以將其替換成“能力”,就好理解得多。大腦的每一塊區域都對應一種能力,但一個人究竟哪種能力更強,哪種弱一些,更善於將哪些能力組合起來解決問題,需要長期的觀察才能判斷。因此,“潛能開發”完全是個偽命題,需要開發的不是潛能,而是發現它的慧眼。

    總結上面的共性如下:人和人之間存在智商差距。別人的高智商和天賦讓你絕望。學霸做題快速而準確是因為高智商或天賦。後天的勤奮和努力是無法超越高智商或天賦的。智商是天生的=天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心裡最動聽的一首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