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意向空間
-
2 # 太白山人5911
人性中有動物性和人性兩種存在,作為靈長類動物中的唯一,人類其實挺孤單的!只要不想淪為動物,我覺得還是相信人性本善的好一些!對不起,偏激了!
-
3 # Time運轉
很多人認為“性善說”和“性惡說”是相反的。所以才會來糾結更相信哪種理論。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個理論到底是什麼意思。
“性善說”孟子的祖師爺孔子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以及“仁”的思想,孟子將之發展為“性善說”,意思是說,人天生就有一顆善良之心,看到一個小孩即將落井,每個人都會有惻隱之心,出於本能,都會想去救他。
既然人有這種善良之心呢,那就要好好去保持和發揚這種“善”,孟子所說的這種“性善”其實是一種道德層面上的理解。
“性惡說”在孟子很多年之後,荀子提出了“性惡說”,乍一看,這傢伙好像是在和孟子作對。其實不是。這個理論是說,每個人天生就是惡的,所以更需要後天去教化、去引導他積極向善。做一個善人。
看到了嗎?其實這兩種理論是“殊途同歸”的。雖然看起來觀念相反,但最終都是為了讓人向“善”,都是在強調,做人呢,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關於什麼是“仁愛”呢,其實裡面內容也很多,關鍵是有利於統治者去使用。
所以講到這裡,你還會糾結更相信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嗎?不管剛出生的時候是善是惡,後面長大了都得向善,如果作惡了,那就是沒教化好,說白了,就是沒教養的意思。
-
4 # 字油
脫離實際談性善或性惡是在耍流氓。
如果你掙一百萬,維持善良需要花掉倆萬,相信我,人格比較正常的人都會幹。但是如果掙一百萬,維持善良需要花五十萬,幾乎一多半人只要能逃。
善惡,在社會上都有成本。大多數人都會在道德和利益面前有所選擇。善惡是相對的,是在比較中形成的觀念,那就是在世間不會有純粹的善,也不會有純粹的惡。生而為人,就會有呼吸,有予取。善能到什麼程度,獻身就是極點,過了就要索取,身家都給你了,再要就要貸款了。惡能到什麼程度,一分鐘要一條命,十年為期,是機器要壞,是人要死。
善惡是在,生死劃定的界限內的。活的容易,行善容易。刀頭舔血,作惡容易。
-
5 # 荷下小魚311
人之初,無所謂性的善惡,就是一張白紙,在其成長過程中,家庭,社會的人文環境和生存的自然環境給人的牲格形成鮮明的影響,造就了人性善惡,因此,個人認為,不是信不信的問題。性的善惡不是人本來固有的。
-
6 # 微風輕揚
人有動物屬性,因為軀殼需要生存,就必須向外獲取食物和資源,而動物層面的需求往往很容易氾濫,故人性本惡!
人區別於動物的是,人有思維,精神層面的需求,孟子就有四心說,所以在精神層面,人性本善!
陽明先生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所以在心性層面,又是無善無惡!
回覆列表
這個並非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可以概括的,心理學中有多種理論流派,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環境可以影響人的一切行為。機能主義主張意識是連續的整體,強調心理的適應機能。人本主義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等等等等,每一個學派都有自己的主張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