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者運昌
-
2 # 飛鴿講歷史
鄭伯克段於鄢,著名的歷史典故,曾經的考試內容。實質上就是其母嬌縱溺愛,其弟慾壑難填,什麼都可以忍受,但觸及底線反叛,那就必須行動了。關鍵在於如何善後!
-
3 # 桃花一簇開無主
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應該是耳熟能詳的故事
按照《春秋》的記載,鄭伯克段於鄢,寥寥六個字,春秋筆法盡現,用“克”說明是敵對的戰爭,“鄭伯”是歷史的正統,“段”是小宗,是敵人的名字。
既然是和敵人打仗,就沒有了兄弟親情
既然是和敵人打仗,鄭伯早就開始運籌帷幄
鄭伯就是鄭莊公,鄭莊公是春秋的小霸主,號稱春秋第一霸,作為霸主,自然有他兇狠的地方
鄭莊公名字叫寤生,這是因為他出生是橫著出來的,因此母親武姜十分不喜歡他,而特別喜歡他的弟弟,也就是太叔段
他母親一直忽悠莊公的父親,也就是武公立段為後,但是被武公拒絕了
於是在莊公繼位之後,母親為斷求一座大城為封地,且還是鄭國最大最重要的城——京城,現在的虎牢關
段在京秣馬厲兵,目前在都城做內應,倆人準備幹掉莊公
而莊公呢?裝傻
大臣祭仲提醒他不能給段這麼大的城池:“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莊公裝傻,曰:“姜氏欲之,焉闢害?”
祭仲是直性子,哪知道莊公心裡的貓膩,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莊公沒辦法,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好一個“多行不義必自斃”好一個“待之”
這個心機深厚的莊公形象躍然紙上
結果也按照鄭莊公的判斷髮展,段按時謀反,被按時消滅了
《春秋》裡面提到的:“鄭伯克段於鄢。”其實是難以下筆,兄弟如兩國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因為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
所以說,春秋第一個老謀深算的傢伙就是這個鄭莊公,禮亂時代開始。
回覆列表
鄭伯克段,這是個很出名的典故。鄭莊公的本名是姬寤生,他母親在睡夢中又是難產生下了他。他媽就因為這個原因很不喜歡他,後來生了段之後就更討厭他了,很感情上來說莊公是不及他弟弟。
最後導致他弟弟被殺,他母親得負主要責任。而且是相當大的責任。
在莊公父親武公在世時,他母親就常常在武公面前提及廢除莊公的太子位,讓給弟弟段。而莊公因為嫡長子的身份而保住了地位。
在武公死後,莊公繼位。他母親又在莊公面前要求把他的弟弟段封在戰略要地,第一次莊公沒有答應。第二次時他母親又提出要求,最後莊公就把段封在京這個地方,把段稱為京城太叔。
就這樣他母親還是不死心,一心想把王位給弟弟段,而段經過這麼久,他的野心也慢慢的被培養出來了,更加上他母親的支援慫恿,使段更加大膽。
而這時候的莊公在大臣的提點之下,不想揹負殺弟害母的名聲就對他弟弟段放縱漠不關心。只是在最後關鍵一擊殺了段,囚禁了他母親,在受到這麼多次打擊傷害後,更是說出了在九泉之下才肯跟他母親相見。
縱觀整件事的始末,他們的母親才是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