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鸞驚鴻

    過年在大門上貼春聯的風俗起於宋代成型於明代。

    對聯又叫做對子,門對等稱呼,還沒有春聯的時候,學子們就喜歡對對子,有時候還會用對對子來擺擂臺什麼的。

    對子講究的是對仗工整,連平仄這些都是有講究的。

    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偏偏就是一個愛對對子的人,還經常自己親手揮毫潑墨在紙上書寫,最後越來越痴迷,就命令朝臣也寫,後來乾脆就在一個除夕時節,下了一個命令:

    “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聖旨都下了,誰還敢不從呀,於是不管是做官的人家,還是平常百姓家,除夕夜都家家戶戶的貼上了春聯,那叫一個壯觀。

    朱元璋很得意,無意中跑去微服私訪,走到京城裡一看,到處都是紅對聯,看著心裡特別舒服,心裡那個美就別說了。

    正得意的時候,忽然發現有一家人沒有貼對聯,心裡疑惑,居然還有不遵聖旨的,便差人上去問話,結果那家人原是屠戶,家裡沒有識字的人,也沒人會寫對聯,這一說,就把朱元璋的饞蟲勾了出來,立馬命人拿來了筆墨紙硯,揮筆寫了一幅對聯送給這家人: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屠戶家歡歡喜喜的貼上對聯,過了一個皇恩浩蕩的新年。

    於是這過年貼春聯的風俗,便流傳下來了。

  • 2 # 清風楊柳

    過年時在門上貼春聯的習俗,是始於宋代的,之後便在明代開始盛行,所以說在門上貼春聯大約成型於明初。

    春聯,起源於桃符,在宋代時,文學家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最開始人們用桃木板畫萘、鬱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到了後來,畫像又逐漸改成只寫字的“門日”。又因為門目上在兩邊各寫兩字,所想表達的東西也是有限,表現得不夠豐富記、不夠精彩,所以說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這些對子就是後來的春聯。

    在《宋史.蜀世家》記載著:蜀後主孟旭命學土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

    到了明代後,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就要求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所以說“春聯”一詞最開始是出現在明初。傳說有這麼一個故事,朱元璋曾親自到民間察看,就看見有一戶人家沒貼春聯。在朱元璋的詢問下,原來這戶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後來在歷代大力提倡發展下,過年貼春聯便成為一種傳統習俗,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更是表達了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經久不衰。

  • 3 # 和者運昌

    過年貼春聯這風俗應該起源於周代。

    春聯的前身應是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初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據聞桃符長六寸,寬三寸,用桃木板所制,上面書畫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後人據此就推論“春聯者,即桃符也”。

    後來傳到五代十國時,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後蜀主孟昶就曾命人在桃木板題字“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中國史上有記載的笫二副春聯。

    宋代宰相王安石的《元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很好的說明在宋代貼春聯就很盛行,並且把原來由桃木板所制改為了紙張所制,傳到明代達到鼎盛,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鴨子划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