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琉荇459

    恆星定歲,迴歸年定春分點,黃經分度,太陽高度角週年變化,說到底差不多都是一個意思。清明是農曆中的24節氣之一,而農曆中節氣分佈實質上是把迴歸年分成了24段,在演算法上與公曆基本重合,所以清明看上去就每年都在公曆的4月4~6日,尤其4月5日居多,這只是一種巧合罷了

  • 2 # 東方幸

    清明(節)每年都會出現在陽曆4月4日、5日或6日這一天。2017年的清明節就在4月4日,今年的2018年4月5日就是清明節。

    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我們的先祖為了更好的農業生產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軌道即一年劃分了24個等分即24個節氣。

    太陽從(春分)點即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地球旋轉,每向前轉動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圈)又到春分點,稱一回歸年,24節氣×15度=360度。

    24節氣如下:一年中有12個節,12個氣。

    一、冬至。 二、小寒。 三、大寒。 四、立春。 五、雨水。 六、驚蟄。 七、春分。 八、清明。 九、穀雨。 十、立夏。 十一、小滿。十二、芒種。 十三、夏至。 十四、小暑。 十五、大暑。 十六、立秋。 十七、處暑。 十八、白露。 十九、秋分。 二十、寒露。 二十一、霜降。二十二立冬。 二十三、小雪。 二十四、大雪。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歌就不再多說了,免得跑題了。

    農曆根據月亮繞地球轉一週為一個月大約28天到30天。月亮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圈)平年為12個朔望月或13個朔望月(閏月)。與多年年長短時間不一致,24節氣(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分)無法與農曆日期相對應,但與太陽曆的公曆(陽曆)基本一致,同為一回歸年,農曆趕不上公曆(陽曆)日期用潤月補,使用的是現在的陰陽合曆 。

    所以清明節一般出現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他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圈)所計算得來的。比農曆(月亮繞地球隨太陽公轉一週)準確。清明節是一個分界線,節前沙塵暴風多,天空昏濛濛的,過了清明(清靜明朗的意思)天空漸漸明朗起來。

    2018年陽曆3月18日即2月2龍抬頭開始萬物開始復甦,草木發芽,百花漸漸綻放,天氣越來越暖,到了4月5日即農曆2月20日也就是清明節,桐花已經綻放,洋槐花(蜜蜂採的洋槐花蜜最好)已經盛開,遍地金黃色的油菜花盛開,正是踏青觀景的好時機。清明節也稱踏青節。老祖先在這個時候開始耕種春玉米、蓖麻、花生、向日葵、西瓜等各種蔬菜。農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棗芽發種棉花”。

    兩千多年前老祖先就利用清明這天祭祀上墳給先人燒些紙錢,墳頂上用土球壓一張或幾張20釐米左右見方的白紙。拿鐵鍁在墳墓四周修一下,把下雨或各種原因塌陷的地方或窟窿給墳上補平,把雜草剷除。就這樣年復一年的傳承下來了。

    在清明前後到處都有趕廟會趕集的人們,唱戲的和各種娛樂的人,是一個風和日麗不熱不冷的季節。

    張擇端大畫家畫的世界名畫(清明上河圖)正是再現了欣欣向榮,繁榮昌盛忙碌的人們。

  • 3 # 李子遲到了

    一年一度的傳統清明節又到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說得蠻對啊!挺應景適情的。這是唐朝杜牧的名作,而杜牧是我個人偏愛的我國古代詩人之一。

    大家想必早都知道了,宋朝畫家張擇端有一幅傳世名作叫《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年間在清明時節前後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繁華、熱鬧情景。可是,清明節咱們國人為什麼要“上河”呢?

    其實,清明節並非自古就是國人祭掃祖墳、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作為節日,在兩漢還並不明顯,到隋唐略為成型,但尚未涉及掃墓、祭祖,更多的還只是反映氣候輪迴與變化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一些牽涉清明的詩歌,無論是杜甫的“渡頭翠柳豔明媚”,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都還看不到具體祭掃追悼的含義來。有祖宗崇拜的清明節始於宋朝,晚於李唐三百餘載。

    那麼,既然先人的墳墓都是葬在山裡邊的,若要掃墓的話,就應該是“上山”、“上墳”才對,卻為何變成“上河”了呢?這就要聯絡到與清明節在時間上前後接踵的另一個古老節日——三月三上巳節了。

    與清明節先冷清後熱鬧的際遇正好相反的是,上巳節是先熱鬧後冷清,早在漢朝時就已十分繁榮,至唐朝已達到鼎盛。《詩經》裡的《鄭風·溱洧》篇,描寫的就是三月三上巳節;還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名作《蘭亭序》敘述文人在上巳節“曲水流觴”,李唐杜甫的《麗人行》裡更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之名句。

    我們看到,這裡所舉的三篇詩文,都有“水”(其實就是河)在裡面:“溱”和“洧”是先秦北方兩條大河的名字;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流觴”於“曲水”;唐朝的“麗人”們集聚于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水邊”。可見,“水”是上巳節的一個關鍵詞,三月三是古人一個親水的日子。

    於是我們可以明白了:宋朝的“清明上河”,其實是在慶祝和度過(更多的是緬懷)一個離大家已漸行漸遠的古老節日——三月三上巳節。因到宋朝時,隨著清明節的迅速崛起,上巳節已經比較凋敝了。

    其實,清明節還“合併”了早它三兩天的寒食節。上墳、祭奠原本是寒食節的重要傳統習俗。清明節本身自來就沒有什麼更多內涵,因其在時間上正好處於寒食節和上巳節之間又非常臨近,名氣更顯赫的它便“左右開弓”,把寒食、上巳兩節的種種習俗與活動均攬進自己“筐”裡,從而越做越大、越做越強,直到今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讓一個女生知道你和這個男生不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