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勢利

    其一,劉備主戰派,諸葛主和派,主戰派會帶主和派麼;其二,劉備前線廝殺,諸葛坐鎮後方,分工不同;其三,劉備以防諸葛功高震主,當時領軍浩浩蕩蕩,覺得能贏,結果敗了,沒想到啊,氣死在白帝城

  • 2 # 天眼2018

    諸葛亮沒有參加夷陵之戰有四方面的原因:首先,預知三分天下的諸葛亮向來很有政治遠見,他深知當朝皇叔建立的蜀國與篡漢自立的魏國是死對頭,而江東孫權則是曾經合作過的可以爭取的物件,在當時魏強吳蜀弱的形勢下蜀國只有“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才能生存,而興師伐吳等同於蜀國同時與兩大強敵對陣,這對基礎薄弱的蜀漢政權是非常危險的,諸葛亮不參加夷陵之戰是間接向孫權示好,為今後修復吳蜀關係打下基礎;其次,興師伐吳是劉備為關羽報仇是個人利益師出無名,加之荊州本來就是劉備向東吳暫借的棲身之地,在道義上劉備沒有取得廣泛的認同和支援,而孫權的江東地靈人傑不乏棟樑之才,夷陵之戰劉備很難有取勝的可能,若雙方僵持不下勢必兩敗俱傷而被曹魏各個擊破,其嚴重後果除大老闆劉備外其他人均無法承擔,因而諸葛亮竭力避開這場危機重重的戰爭;再次,益州是蜀漢大本營必須要有非常得力的人鎮守,不唯要抵擋曹魏的入侵還得打理蜀國的內政,只有具備政治軍事才能的諸葛亮能夠勝任,這也成了諸葛亮避開夷陵之戰的最佳理由,於是他斷然請命坐鎮益州監察堤防曹魏,並著手規劃劉備之後蜀國的內政外交;最後,諸葛亮之兄在江東為官,諸葛亮參與吳蜀戰爭勢必危及其兄全家人性命,最可怕的就是被孫權拿來當人質要挾諸葛亮,令其進退兩難思緒不寧從而影響戰局,甚至會令劉備對諸葛亮產生懷疑導致內部不和,這對剛成立的蜀國來講無異於滅頂之災。綜合上述四方面的原因,諸葛亮不想也不能參加夷陵之戰,既可保全自己也可保全蜀漢王國!

  • 3 # 歷史春秋網

    原因主要有三條:

    第一,劉備為關羽報仇,討伐吳國,諸葛亮並不贊成。當然諸葛亮比較滑頭,反對最激烈的是趙雲。聯吳抗曹,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戰略方針,但關羽出了差,不但自己身死,而且失了荊州,劉備執於替兄弟報仇,讓諸葛亮很頭疼。在劉備失敗以後,諸葛亮曾有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劉備怎麼會帶著他呢,不但沒有帶著他,連趙雲也不帶上前線,讓他負責壓糧運草。

    第二、劉備對於自己的軍事才能,實際上是相當自負的。而諸葛亮的才能,主要是治國,是內政。隆中對說的是戰略方針,而一刀一槍地打仗,劉備那還是相當地認可自己。入川之戰時,他也沒有帶著諸葛亮,而是帶著龐統。後來取益州時,一線的軍師,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法孝直。劉備以識人用人著稱,伐吳之戰,劉備認為諸葛亮最合適的崗位,不是去前線,而是在後方輔佐劉禪監國,順帶負責後勤供應。

    第三,劉備伐吳時,蜀治剛剛建立,人心不隱。劉備是外來人,招降的許多大臣,都是劉璋的部下。劉璋雖然闇弱,但他並不是一個暴君,而且頗有仁愛之心,這些人是不是會生出反心,劉備心中沒底。劉備是相信諸葛亮的忠誠的,故派他鎮守成都,自己才好放心前線破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打工,手裡面有10萬塊。每天能掙300到500左右。做什麼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