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風之遠
-
2 # 手機使用者52761414156
更正:蘭州軍區參謀長周美華。我的家鄉在現當代革命潮流中,有一大批著名的人物。據不完全瞭解,他們是: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新中國第一任鐵道部長中將李壽軒,原武漢軍區司令員中將姚喆,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將張國初等,蘭州軍區參謀長中將周金華等等。
-
3 # 蝦仁說事
河南(時間順序):
老子——道家學說的創始人
莊子——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墨子——墨家學說的創始人。
韓非子——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商鞅——同樣是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范蠡——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被譽為“商聖”。
李斯——秦朝丞相。
張仲景——被譽為“醫聖”。
張衡——被譽為“科聖”,地動儀的發明人。
陳勝、吳廣——那句震耳欲聾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發聲者。
許攸——袁紹旗下的一等謀士。
黃忠——劉備一方五虎將之一。
司馬懿——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魏國謀士。
荀彧——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唐玄奘——來自東土大唐的高僧。
杜甫——被譽為“詩聖”,與“詩仙”李白齊名。
白居易——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賀——被譽為“詩鬼”,那句有名的“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間正道是蒼桑。”正是出自他之手。
劉禹錫——有“詩豪”之稱。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李商隱——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蔡文姬——中國四大才女之一。
吳道子——被譽為中國“畫聖”。
許慎——被譽為“字聖”,《說文解字》的作者。
花木蘭——國民“巾幗英雄”。
岳飛——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
吉鴻昌——抗日英雄,愛國將領。
楊靖宇——抗日英雄。
-
4 # 城事紹興
紹興建城超過兩千五百年,是春秋越國首都,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名士之鄉。從古至今名人輩出。旅遊景點遍佈全市。歷代名人有大禹,勾踐,西施,馬臻,王羲之,王獻之,賀知章,陸游,王冕,徐渭,蔡元培,秋瑾,陶成章,魯迅,竺可楨,陳建功,范文瀾。
-
5 # 我是壞蜀黍
本人山東淄博的,歷史名人我知道的有幾個
1.魯仲連
戰國最後一位縱橫名士魯仲連,留下“義不帝秦”和“一封書信得聊城”兩個精彩無比的傳奇故事。這位傳奇人物的晚年,據《太平御覽》等書的記錄,在現在的淄博桓臺馬踏湖邊隱居。如今的馬踏湖裡還有五賢祠,裡面供奉的五賢第一位就是魯仲連。而在馬踏湖邊的華溝村,還有魯仲連井的遺址碑石
2.轅固生
淄博桓臺馬踏湖裡的五賢祠裡,還有一位本地賢人,他就是西漢大儒轅固生。轅固在儒家學說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開創《詩經》的《齊詩》詩派。早年是清河王劉乘的太傅,景帝時為《詩經》博士。後來著名的丞相匡衡,就是轅固生《齊詩》詩派後世的傳人。
3.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當然了,還有很多,只是我不是很瞭解。
-
6 # 誠實守信160769415
我的家鄉陽城縣東冶鎮東冶村,從古到今名人輩出,明朝成化年間出過一個進士宋鑑,歷任合肥知府,主持修建了包公祠,傳為美談。新中國成立後,後人們走向全國各地,他們在北京、新疆、福建、雲南、寧夏太原、運城、晉城、陽城等地成為當地地方官員改革開放後,後人們奮發圖強,湧現出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特別是在今年高考,宋笑誼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奪得山西省文科狀元。這是多大的榮耀呀!創造了陽城高考歷史。
-
7 # 半戎冰馬
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鄭莊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後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為開封。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尤其是北宋時期,從陳橋兵變到南宋偏安,歷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當時的繁華景象。這一時期的開封,湧現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包公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楊家將
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史可法
(1601~1645)明末將領。字憲之,號道鄰。開封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西安府推官,後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再擢升為右僉都御史。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他率師勤王,抵浦口而止。清軍攻陷北京,南明政權在南京建立,他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受奸臣馬士英排擠,自請到江都(揚州)一帶督師,防禦清軍。次年四月,江北諸鎮先後為清軍佔領,史可法退守揚州。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揚州城中守軍勢單力薄,清軍圍攻益緊,清多爾袞致書誘降,遭到史可法嚴詞拒絕。四月二十五日,揚州為清軍攻破,史可法自殺未成,被俘。清軍首領和豫親王多鐸再次勸降,他臨危不懼,大罵清軍,遂英勇就義。南明王朝,諡"忠烈",史稱"史忠烈公"。有《史忠正公集》傳世。
信陵君
【信陵君】(?~前243)戰國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無忌,魏昭王少子。其府在魏都大梁,傳說即今開封相國寺一帶。他才兼文武,禮賢下士,門下的食客有3000之多。公元前259年,秦兵在長平大捷,坑殺趙國兵將40萬之後,一舉包圍了趙國邯鄲。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援,魏王雖命晉鄙率兵10萬救趙,但懾於秦國恐嚇,又密令晉鄙把軍隊駐紮在魏趙交界處的鄴城,坐觀成敗。信陵君多次勸諫魏王救趙不成,後來他聽從大梁城夷門守關人、隱士侯贏所設竊符救趙之計,果然得到兵符。信陵君帶力士朱亥一行來鄴城,晉鄙雖驗兵符,卻不願交出兵權。朱亥用大錘打死晉鄙,信陵君接管軍隊,擊破秦師,遂解邯鄲之圍。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
岳飛父嶽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岳飛青少年時先後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
宣和四年(1122)初,岳飛初次從軍。同年十月,在北宋攻遼戰爭中,曾到達遼燕京(今北京)城下,見到高大的城牆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誤認為這是金初起時的著名戰略要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這也可能是當時不少人共有的誤解,以至於十多年後已是大將的岳飛,還對部屬說過“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的豪言壯語。宋軍攻遼戰敗退軍,適值父親嶽和病死,岳飛隨即回到家鄉守喪。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應募從軍為劉浩部屬。同年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劉浩所部成為大元帥府最早的基本部隊之一。次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此後不久,作為小軍官的岳飛,奏請宋高宗回都城開封領導抗金戰爭,以越職上奏罪名而被奪軍職。
元年(1127)六月,張所任河北招撫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東)。七月,張所離開“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張所“今留京師,以招集將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飛投張所部下從軍。張所“一見,與臣(岳飛)言兩河、燕、雲利害,適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閤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尋又升統制”。岳飛隸屬於都統制 。九月,王彥所部攻佔新鄉(今屬河南)縣城,但隨即遭金軍圍攻,王彥兵潰突圍後,組織義軍(八字軍)抗金,飛則率所部獨立行動,後雖向王彥謝罪,但未再被接納。岳飛遂投東京留守 由於岳飛曾擅自脫離主將王彥管轄,“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
張儀
【張儀】(?~前310)戰國時政治家。開封人。魏國貴族後裔,師鬼谷子。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拜相。創連橫破六國合縱。奉命使楚,瓦解齊楚聯盟,奪楚漢中,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張儀失寵,返魏為相,不久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張子》10篇,今佚。
張擇端
張擇端, 宋。字正道(按味水軒日記作字文友),東武(今山東武城)人。幼讀書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事。為翰林。本工界畫,尤嗜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有西湖爭標與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清明上河圖卷城郭、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意態,而莫可以數訐。蓋汴京盛時偉觀。按此卷今藏故宮博物院,前人謂已糜爛不可後理者,當系傳聞失實之詞。
《清明上河圖跋、圖繪寶鑑、寓意編、嚴氏畫書記、南濠文跋、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東圖玄覽、孫退谷寓目記、歷代名畫跋、退庵題跋》。
李保田飾演的清官張伯行
【張伯行】(1652~1725)清初大臣。字孝先。開封蘭考縣人。生於書香世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歷官內閣中書,福建、江蘇巡撫,禮部尚書。張伯行為官清廉,在濟寧道任時,逢遇饑荒,"傾家財運谷以賑,並載錢及棉衣數船,分給凍餒者"。康熙四十九年(1710)復任江蘇巡撫。江南鄉試,總督噶禮考場舞弊,張伯行不畏權貴,上書朝廷將噶禮革職,康熙盛讚"操守為天下清官第一"。張伯行一生不僅政聲顯赫,且著述豐贍,其代表作有《困學錄》、《續困學錄》、《居濟一得》、《正義堂文集》、《子學集解》、《廣近思錄》等。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於北宋真宗天福五年(1021年)出生在官宦之家.19歲遇父喪 ,三年居喪期滿,正逢科舉考試,於是他赴京開封應試,名列進士第四.從此便開始了他宦海生涯。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後,曾任過地方官。神宗時為宰相,創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後辭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文學成就頗高,影響甚巨。其詩長於說理,精於修辭,常運用散文句法入詩。內容亦能反映社會現實。詞雖不多,卻風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別具一格。有《臨川集》。
石守信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開封人。初仕周,領洪州防禦使,加領義成軍節度。宋太祖即位,改領歸德軍節度。平李筠、李重進叛亂。太平興國四年(979),進封衛國公。卒後追封威武郡王,諡武烈。
【崔顥】公元704—754年唐代詩人。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后期出使河東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卿、司勳員外郎等職。崔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現存作品,有幾篇色澤浮豔,內容輕佻者,可能是年輕時所作,後來從軍邊塞,詩風發生變化,表現出“出身事邊“和“報國赴難“的昂揚感情。如《贈王威古》和《遊俠呈軍中諸將》,著力於人物意氣風度的描繪。詩中春草射獵、野中割鮮的場面,尤其寫得富有生氣。《雁門胡人歌》,寫秋日出獵、山頭野燒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時期從容醉酒的風習,極新穎別緻。最有名的是七律《黃鶴樓》,李白讀後大為佩服,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宋代詩評家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崔顥詩》1卷,收錄詩40多首 。
【薛居正】(912~981)宋初大臣、史學家。字子平。開封人。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自晉至周累官至弘文館學士、刑部侍郎。北宋建立後,遷戶部侍郎。建隆三年(962年),任樞密直學士,掌管全國的貢舉考試大權。任中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深得太祖器重。
【石申】生卒年待考。戰國中期天文學家。開封人。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他與齊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佔》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佔大象歷呈經》。今存的《甘石星經》為2卷,其中雖有一些後人增添潤色之辭,仍不失原書面貌,是一部對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文獻。
【蔡邕】(132~192)東漢辭賦家、書法家。字伯喈。開封杞縣人。少時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喜愛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熹平四年(175年),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遂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等人奏請正定《六經》文字。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徵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於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諡文穆。
【吳兢】(670~749)唐代史學家。開封人。少時勵志勤學,貫知經史。武后長安年間(701~704)被詔入史館,撰修國史。不久,官拜右拾遺。武后長安至中宗景龍年間(707~709),正值佞臣武三思、張昌宗、張易之弄權之時,有些史官懼怕權勢,曲筆掩飾,吳兢對此非常鄙視,於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書》、《唐春秋》。他認為南北朝時期的齊、梁、陳、周及隋這五代的史書繁雜,就分別撰齊、梁、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參與撰修的史書有《唐書備闕記》10卷、《唐中宗實錄》20卷、《唐睿宗實錄》5卷、《開元昇平源記》1卷、《大唐十四家貴族譜》1卷、《古樂府》10卷、《樂府古題要解》2卷等。特別是《貞觀政要》一書,分類記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問答、大臣的爭議和勸諫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吳兢之手。
【向敏中】(949~1020)北宋真宗朝宰相。字常之。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初任監丞右贊善大夫、著作郎。宋太宗"召見便殿,佔對明暢",甚為賞識,命為戶部推官,出任淮南轉運副使。後入為戶部判官,知制誥,不久權判大理寺。向敏中為官廉潔,不入濁流。太宗欲委以大任,遭人妒忌,誣其收受犯官皇甫侃的重賄,經查證,純屬無中生有。太宗更加器重,100餘日內,官升數級,至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鄭克】生卒年待考。南宋官吏。字克明。開封人。宣和六年(1124)進士。南宋初歷官登仕郎、建康府上元縣尉和承直郎、湖州提刑司幹辦官,他以五代時和凝父子所著的《疑獄集》為基礎,分類增補,附以評論,撰成《折獄龜鑑》。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獄訟案例選編,分釋冤、辯誣、鞫情、議罪、省過、懲惡、察奸、核奸、察賊、跡賊、嚴明、矜謹等20門,輯錄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有關平反冤案、斷獄量刑的案例270餘條,390餘事,並以按語的形式對其中大部分案例進行了分析。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學家。開封市人。金滅北宋,孟元老南渡,常憶東京之繁華,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撰成《東京夢華錄》,自作序。該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學者。字元亮,號櫟園老人。開封人。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拜御史。清兵下江南,遂降清朝。順治年間,官擢福建左布政使,至戶部右侍郎,因被參劾入獄,後釋放。康熙初起用為江安糧道,又因事被判絞罪,遇赦獲免,不久病死。周亮工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賴古堂集》、《因樹屋書影》、《讀畫樓畫人傳》、《印人傳》、《同書》
【周之琦】(1782~1862)清代大臣。開封市人。字稚圭,號退庵。嘉慶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廣西巡撫。能詞,有《金梁夢月詞》、《懷夢詞》等。輯有《心日齋十六家詞選》。
【常茂徠】(1788~1873)清代開封文化名人。
-
8 # 布衣之眼
家鄉河南淮陽,歷史上曾是叫陳國,歷史上曾來過或在淮陽做官的著名人物數不勝數,如伏羲氏、神農氏、陳姓始祖陳胡公、春秋四大美女就有兩位息夫人和夏姬、蘇東坡和蘇轍、北宋大將狄青、三國詩人曹植、范仲淹父子、晏殊、包公、陳括、西漢名臣汲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和徐世昌……太多了,不一一列舉。
-
9 # 林大陸楊
我家鄉山東濟寧微山湖周邊的,濟寧人傑地靈,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湧現出過許許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軍事家,出現了無數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雖然現在身在河北,但是我為我的山東家鄉而自豪。歷史著名的人物
1、孔子:名丘,字仲尼。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2、魯班:姓公輸,名般,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魯班工匠大師,一生髮明瞭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雲梯、鉤強、石磨、機封、雕刻、傘、打井、鎖鑰等。被後人稱為“土木建築鼻祖、木匠鼻祖、戲班的祖師”。
與魯班有關的成語想必大家都知道“班門弄斧”: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3、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魚我所欲也》和《寡人之於國也》
4、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生於山東濟寧,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
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5、梁山伯、祝英臺
梁山伯,漢代任國鄒邑吳橋村(今山東濟寧微山縣馬坡附近)人,其族人後代遷至今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鄉。祝英臺,漢代任國鄒邑九曲村(今濟寧市任城區接莊鎮岔河村)人。
考其梁祝墓誌內容其間有梁祝故里之披露如西居、吳橋、西莊、柳邑、嶧山等,均在今濟寧市境內或有遺址,或有至今沿用的村莊舊名。現存微山馬坡梁祝合葬墓及其墓誌,位於濟寧市微山湖北端,老泗河北,梁氏群墓之首,發掘於1995年春,於2003年正式出土。據考證,濟寧市鄒城嶧山是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書求學之地,至今仍留有梁祝讀書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學舊址等諸多歷史遺蹟。十八相送地點位於今濟寧鄒城市石牆鎮附近,距“梁祝讀書處”和“梁祝故居”均為十八里路。
6、匡衡,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今山東濟寧鄒城市匡莊鄉)人。
附:鑿壁偷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7、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祖籍山東濟寧(今任城)。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
家鄉名人還有很多很多
回覆列表
我老家火車站前有一尊騎馬武士巨像,重鎧怒馬,揮舞大槍 鬚髮飄蕩,神釆飛揚。 不少朋友問過我,那是哪位英雄?我略微思考一下,總會鄭重的告訴他們,那是北宋名將潘仁美。當年位列北宋大將一職,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司令員,楊家將的老對手。其實是開玩笑,雖然潘仁美,本名潘美是我的老鄉,但我家鄉還沒有為潘仁美豎起雕像的勇氣。這尊 雕像,描述是我老家的另一位英雄程嬰,千里走單騎護送小主趙武逃脫奸人屠岸賈追殺,復興晉國的忠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