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指歷史上唐朝貞觀時期。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透過貞觀之治使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人類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十分富足,被稱為封建時代的巔峰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張昭遠、賈緯等編寫的《舊唐書》記載: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服丟了,他走了幾十裡後才發覺,心裡很著急。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聽了半信半疑,心裡說:這可能嗎?轉而又一想,找找也無妨。於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唐太宗說:"人們手中有一顆明珠,沒有不視之為寶貴的,如果拿去彈射鳥雀,這難道不可惜嗎?何況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貴,見到金銀錢帛,不懼怕法律的懲罰,立即收取,這就是不愛惜生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彈射鳥雀,何況更加珍貴的性命,怎麼用它來換取財物呢?"他的意思是要讓天下人明白,貪婪是罪惡的根源,要懂得剋制貪慾,要明白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取得了要受到指責和懲罰。
仁義治國,國祚延長。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遊,仁義積則物自歸之。唐太宗一方面施以仁政,另一方面教育官員和老百姓要懂得廉潔和羞恥,要懂得道德修行,要知道怎麼去做一個高潔品尚的人。因此,唐太宗廣泛推行人性品格修養,而且身體力行。他的觀念是:皇帝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官員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老百姓同樣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廣修仁義,則害不生。所以說仁義施政,德行教育是貞觀政要的精髓。
唐太宗引用《體論》的話說:"姦淫盜竊,是百姓所痛恨的。我順從百姓的心意處罰他們,即使過重,百姓也不會認為殘暴,這是我出於公心。怨曠飢寒,也是百姓所痛恨的,為了擺脫這種境遇而觸犯了法律,我體諒他們而寬大處理,百姓也不會認為是偏私,這也是我出於公心的緣故。法律重處是百姓憎惡的事物,從輕處罰的是百姓所憐惜的,我應該獎賞微薄卻能鼓勵善行,減輕刑罰卻能禁止奸邪。"刑法量刑出於公心沒什麼可說,過去的聖人實施都出於公心了,但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他認為,司法的根本要著重於教化,要用道德觀念來純正陷入法網之人的思想。他讓大臣按簡寬的原則修訂法律《貞觀律》。貞觀時期,最少的一次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增至二百九十人。年歲末,唐太宗准許他們回家過年,等到第二年秋天再回來接受死刑。次年秋天,二百九十人全部返回,無一逃亡。
經過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唐朝貞觀時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局面。天下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民風淳樸,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指歷史上唐朝貞觀時期。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透過貞觀之治使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人類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十分富足,被稱為封建時代的巔峰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張昭遠、賈緯等編寫的《舊唐書》記載: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服丟了,他走了幾十裡後才發覺,心裡很著急。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聽了半信半疑,心裡說:這可能嗎?轉而又一想,找找也無妨。於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用了哪些治世舉措才會出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局面呢?1、行仁政治國,以感化教育為根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提高國民品行修養。唐太宗說:"人們手中有一顆明珠,沒有不視之為寶貴的,如果拿去彈射鳥雀,這難道不可惜嗎?何況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貴,見到金銀錢帛,不懼怕法律的懲罰,立即收取,這就是不愛惜生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彈射鳥雀,何況更加珍貴的性命,怎麼用它來換取財物呢?"他的意思是要讓天下人明白,貪婪是罪惡的根源,要懂得剋制貪慾,要明白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取得了要受到指責和懲罰。
仁義治國,國祚延長。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遊,仁義積則物自歸之。唐太宗一方面施以仁政,另一方面教育官員和老百姓要懂得廉潔和羞恥,要懂得道德修行,要知道怎麼去做一個高潔品尚的人。因此,唐太宗廣泛推行人性品格修養,而且身體力行。他的觀念是:皇帝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官員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老百姓同樣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廣修仁義,則害不生。所以說仁義施政,德行教育是貞觀政要的精髓。
2、嚴令法律,公平執法;又要求人性執法,偏重於用教化來補救。唐太宗引用《體論》的話說:"姦淫盜竊,是百姓所痛恨的。我順從百姓的心意處罰他們,即使過重,百姓也不會認為殘暴,這是我出於公心。怨曠飢寒,也是百姓所痛恨的,為了擺脫這種境遇而觸犯了法律,我體諒他們而寬大處理,百姓也不會認為是偏私,這也是我出於公心的緣故。法律重處是百姓憎惡的事物,從輕處罰的是百姓所憐惜的,我應該獎賞微薄卻能鼓勵善行,減輕刑罰卻能禁止奸邪。"刑法量刑出於公心沒什麼可說,過去的聖人實施都出於公心了,但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他認為,司法的根本要著重於教化,要用道德觀念來純正陷入法網之人的思想。他讓大臣按簡寬的原則修訂法律《貞觀律》。貞觀時期,最少的一次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增至二百九十人。年歲末,唐太宗准許他們回家過年,等到第二年秋天再回來接受死刑。次年秋天,二百九十人全部返回,無一逃亡。
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推行實施仁政,讓百姓安居樂業,心無怨恨,不會因為生存問題挺而走險;另一方面開展全社會的道德品格教育,讓人們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什麼叫“有所為有所不為”。經過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唐朝貞觀時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局面。天下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民風淳樸,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