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兩個不能輕言的人,他們無怨無悔地陪著孩子一點點長大,而在羽翼下被呵護的我們,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皺紋一天天爬上他們的臉龐。
終於有一天,父母的腿腳不再像從前那樣輕便,做事也開始力不從心了,趁著吃飯的檔口,他們隨口說了句:“唉,我也該去養老院了”。
此時此刻,你是該扮演一個尊敬長輩的“乖小孩”,還是竭力阻止的“孝順兒”?
父母要去養老院,我該怎麼做?
成年後的我們,明明在職場上可以做到獨當一面,但是在父母養老的問題上總是糾結又遲疑。似乎我們最怕的是從父母口中說出那句“懂事”又“得體”的話,因為他們好像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為孩子考慮到了,但唯獨落下了自己。
80後姑娘豆豆說,有時候父母嘴上說出來的話,不一定是真心話,可能他們只是怕給我們添麻煩。女孩妮妮現在和父母住在一起,養了一隻叫“油條”的金毛狗,她覺得自己連一條寵物狗都能養好,為什麼要把善待父母的責任推給別人?
父母提出要去養老院,就好像一道擺在孩子面前的真心話大冒險題,不管你選擇哪個選項,都需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對父母給出了應有的照顧,很多人沒法心安理得地答應父母的請求,因為不管養老院多麼富麗堂皇,條件設施多麼優渥,那也不是家,那裡也沒有自己養育了幾十年的孩子,他們覺得贍養老人即使再苦再累,也是一個子女應該承受的“甜蜜負擔”。
養老院被“妖魔化”了嗎?
很多子女擔心養老院的環境,身邊都是年邁的老人,看著周圍的床位一個個空了下去,昨天一起嗑瓜子的室友,突然就沒了。老人住在裡面,心境不會受到影響嗎?
那麼,真實的養老院到底是怎樣的?
當我們真的去到實地一探究竟,發現這些老頑童們一個個都玩嗨了。有人在彈鋼琴,有人在抖空竹,還有人在打牌,好像走進了一家熱熱鬧鬧的文娛室。不用處理孩子輩的家務事,煩惱兩代人互相不能理解的代溝,和同齡人在一起的老人似乎回到了年輕時候,更開懷,更有活力。聊聊他們那輩熱絡的話題,做一些在家沒法抽身投入的興趣愛好,是老一輩人難得享受的“奢侈”生活。
72歲的王大姐和她關係好的幾個姐妹,再過十年都打算結伴住到養老院,就像年輕時候那樣,姐妹們互相嘮嗑,互相照顧,以前是王大姐照顧妹妹們,老了妹妹們就可以幫襯一下。
明叔是家裡的獨子,他是少數主動把父母送到養老院的子女,和別的子女怕老人在養老院吃不飽穿不暖不同,他反而覺得那裡24小時待命的專業看護,比起讓時常忘記關瓦斯爐的母親獨自在家更放心。
採訪中,有位阿姨說了一個簡單的理由,讓人很觸動:“去養老院,我不用做飯也不用洗衣服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把父母看得太強大了,好像他們事事都攬在身上,從來不會覺得累。可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父親開始習慣隨身攜帶藥盒,母親買完菜回家需要隨時歇歇喘口氣,這時候身為子女的我們,是不是該想想,曾經父母為我們撒下的那些善意“謊言”,會不會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抱怨”?
他們,也許是真的想去不用為孩子操勞的地方,歇一歇了。
什麼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有的父母要的是生活的煙火氣,有的父母喜歡詩和遠方,到底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其實並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在中國式的家庭,有時候子女想為父母減輕負擔,卻總會聽到有人說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順的行為。其實,新時代的孝順早就不再侷限於“多一點的陪伴”或是“多一些的關懷”這些老生常談的字眼,給父母多一點的選擇權,想清楚他們晚年到底需要什麼,才是做子女真真正正該盡的責任。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他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去包容你,去懂你,你也應該主動叩開房門,真誠地對爸媽說:你們開心,就是最好!
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兩個不能輕言的人,他們無怨無悔地陪著孩子一點點長大,而在羽翼下被呵護的我們,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皺紋一天天爬上他們的臉龐。
終於有一天,父母的腿腳不再像從前那樣輕便,做事也開始力不從心了,趁著吃飯的檔口,他們隨口說了句:“唉,我也該去養老院了”。
此時此刻,你是該扮演一個尊敬長輩的“乖小孩”,還是竭力阻止的“孝順兒”?
父母要去養老院,我該怎麼做?
成年後的我們,明明在職場上可以做到獨當一面,但是在父母養老的問題上總是糾結又遲疑。似乎我們最怕的是從父母口中說出那句“懂事”又“得體”的話,因為他們好像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為孩子考慮到了,但唯獨落下了自己。
80後姑娘豆豆說,有時候父母嘴上說出來的話,不一定是真心話,可能他們只是怕給我們添麻煩。女孩妮妮現在和父母住在一起,養了一隻叫“油條”的金毛狗,她覺得自己連一條寵物狗都能養好,為什麼要把善待父母的責任推給別人?
父母提出要去養老院,就好像一道擺在孩子面前的真心話大冒險題,不管你選擇哪個選項,都需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對父母給出了應有的照顧,很多人沒法心安理得地答應父母的請求,因為不管養老院多麼富麗堂皇,條件設施多麼優渥,那也不是家,那裡也沒有自己養育了幾十年的孩子,他們覺得贍養老人即使再苦再累,也是一個子女應該承受的“甜蜜負擔”。
養老院被“妖魔化”了嗎?
很多子女擔心養老院的環境,身邊都是年邁的老人,看著周圍的床位一個個空了下去,昨天一起嗑瓜子的室友,突然就沒了。老人住在裡面,心境不會受到影響嗎?
那麼,真實的養老院到底是怎樣的?
當我們真的去到實地一探究竟,發現這些老頑童們一個個都玩嗨了。有人在彈鋼琴,有人在抖空竹,還有人在打牌,好像走進了一家熱熱鬧鬧的文娛室。不用處理孩子輩的家務事,煩惱兩代人互相不能理解的代溝,和同齡人在一起的老人似乎回到了年輕時候,更開懷,更有活力。聊聊他們那輩熱絡的話題,做一些在家沒法抽身投入的興趣愛好,是老一輩人難得享受的“奢侈”生活。
72歲的王大姐和她關係好的幾個姐妹,再過十年都打算結伴住到養老院,就像年輕時候那樣,姐妹們互相嘮嗑,互相照顧,以前是王大姐照顧妹妹們,老了妹妹們就可以幫襯一下。
明叔是家裡的獨子,他是少數主動把父母送到養老院的子女,和別的子女怕老人在養老院吃不飽穿不暖不同,他反而覺得那裡24小時待命的專業看護,比起讓時常忘記關瓦斯爐的母親獨自在家更放心。
採訪中,有位阿姨說了一個簡單的理由,讓人很觸動:“去養老院,我不用做飯也不用洗衣服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把父母看得太強大了,好像他們事事都攬在身上,從來不會覺得累。可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父親開始習慣隨身攜帶藥盒,母親買完菜回家需要隨時歇歇喘口氣,這時候身為子女的我們,是不是該想想,曾經父母為我們撒下的那些善意“謊言”,會不會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抱怨”?
他們,也許是真的想去不用為孩子操勞的地方,歇一歇了。
什麼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有的父母要的是生活的煙火氣,有的父母喜歡詩和遠方,到底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其實並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在中國式的家庭,有時候子女想為父母減輕負擔,卻總會聽到有人說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順的行為。其實,新時代的孝順早就不再侷限於“多一點的陪伴”或是“多一些的關懷”這些老生常談的字眼,給父母多一點的選擇權,想清楚他們晚年到底需要什麼,才是做子女真真正正該盡的責任。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他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去包容你,去懂你,你也應該主動叩開房門,真誠地對爸媽說:你們開心,就是最好!
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