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D故事

    回答這個問題,分享一個案例:

    一個大學教授要把兒子培養成神童,三歲開始學習多國外語,十幾歲就博士畢業,結果神童長大後只願意做售貨員,不願幹任何“知識性工作”。

    原因就是他學了太多跟生活無關的“知識”,無關他的生命感受。

    人類把握世界不只透過大腦,還有感覺、精神和心靈。

    所以:“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

    另外一個例子。一個從未被抱離過固定住處的4星期的嬰兒,有一天看到兩個男人同時出現在眼前,臉上出現害怕的表情。這兩個人是嬰兒的父親和叔叔,在此之前分別在不同的場合抱過他,與他親密地相處過,只是從未同時出現。

    然後,嬰兒先是盯著其中一個人,慢慢地笑起來;當他轉向另外一個人時,臉上又出現緊張的樣子,直到好像認得出這個人時,又笑了。

    從未在這個房子裡同時看到兩個男人的經驗,讓他以為房子裡只有媽媽、保姆和一個男人,出於這個結論,他會重複上述的動作幾次,直到最後接受“房子裡顯然有兩個男人,而且是不同的兩個人”為止。

    嬰兒在他周圍的混亂環境中,認出了其中一個,又認出了另一個,然後他發現自己一開始“這個房子裡只有一個男人”的想法是錯的。

    當他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努力時,已經感覺到了人類理性的不可靠了。

    這個例子可以解釋嬰兒看似沒有理由大哭的原因,環境的突然改變,令嬰兒產生身體或心理上的不適,超出了他理性的理解範疇。

    當然,不僅僅是嬰兒,即使是成人,也有這樣對環境不適應的感受出現,只是不會用大哭來表現而已。

    體驗進一步豐富這著心理活動,然後才是意識的覺醒,智力的發展。

    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正是害怕的體驗,讓嬰兒意識到,哦,原來這是兩個不同的人,原來房子的環境不是我想的那樣。

    當他再處於人多的環境中時,可能會表現出接受得更快、更平靜的狀態。這便是智力的提升了。

    如果成人不能意識到,孩子一出生就存在著心理生活,就不可能在孩子獲得更多意識的時候,正確地理解他,更遑論幫助了。

    以上內容來自螞蟻私塾親子教育專業。

  • 2 # 故鄉的雲146130741

    心理成長和智力成長的關糸是成正比的,心理成長需要智力為基礎。

    至於心理成長的好與環,則與環鏡和教育有很大關糸,《孟母三遷》足以證明這現象。

    在教育孩子時都應知道孩子能聽懂什麼樣的話,如果跟一歲的孩子說“一定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有本事的人”他能知道你說的什麼東東嗎?同樣的話跟高中生說,他會說“知道了,你都說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遍了”可以證明,跟孩子講話一定要清楚說什麼程度的話。

    隨著智力的發展,就要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主要是;理財,理想,生理,怎樣與人交往,怎樣和異性相處等等。這些都是隨者年齡的增長和智力的發展情況所調整的。

    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個大環蛋肯定不是笨蛋,一個成功人士肯定有好的心理素質,這決對與環境和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糸!

  • 3 # 木野夫人

    我個人覺得心理成長和智力成長有關係,但不是必然的關係。

    正好今天是世界自閉症日,大家可能關注過或者瞭解過這些孩子。他們的主要障礙就是與人溝通出現障礙。說白了就是心智低。但並不影響他們智力的發揮。

    有很多自閉症孩子,心智很低很單純,即便他們讀了大學,上了研究生,但他們的心智可能還停留在小學階段。

    從這點來看,心理成長與智力成長並非相輔相成的。

    當然,如果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可以發展心理(情商),那麼孩子將來走向社會才不至於輕易地上當受騙。

  • 4 # 抬頭就是陽光999

    孩子的心理成長與智力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單純的心理成長,也沒有單純的智力成長。

    我身邊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在應該上二年級的年齡,才上的一年級。在他說話做事,包括平時對於學習的態度,上課紀律以及注意力的集中,都大大的優於其他剛上一年級的學生。發散性思維更是能在他身上有很好的體現。雖然有些聰明的孩子也能有這種特性,但他是我第一個注意到的。結合他平時的表現,更能很好的印證心理的成長與智力是存在必然聯絡的。

    在一些地方,還有很多家長存在孩子必須在6週歲上一年級的這種思想。其實對於智力稍弱寫的孩子,完全可以讓他多等一年,這一年中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不可預估的。他對與事物的理解會更上一個層次,與此同時智力水平較之之前肯定也是有所提高的。

    心理成長與智力成長缺一不可,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羽絨服上有糖汁,該怎麼洗掉?你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