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同濟天下

    康熙有說過放過永曆皇帝嗎?而且提問者搞錯了一個問題,就是當年永曆帝被殺的時候,康熙只不過是剛登基不到幾個月的小毛孩。

    吳三桂極力主張將永曆皇帝斬首。而當時的滿族大臣定西將軍愛星阿,他認為永曆過去也是一國之君,雖然如今成俘虜,但賜其自盡就好。吳三桂默然。安南將軍卓羅也在一邊幫腔:“無論如何,永曆都必死無疑,念他過去也是堂堂君王,還是不要讓他身首異處的好。”吳三桂這才作罷。

    筆者在此想說明,滿人不可能放過永曆帝的。當年為了除掉朱三太子,清廷採取的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何況早已經稱帝的永曆。

  • 2 # 伊耆角木

    一是揣摩上意,知道清朝決策者們(也不是康熙啦,那年康熙才剛剛繼位,沒有親政沒有決策權)內心肯定是希望永曆帝死,永絕後患。二是表忠心,意思是我都殺了南明皇帝,把明朝遺老遺少得罪光了,你還擔心我反清復明嗎?

    所謂饒永曆帝不死這種話,也就是場面話。清朝一直打著的旗號就是“替明朝復仇”。因為明朝是李自成推翻的,清朝打敗李自成奪了天下。所以清朝在表面上一定要表現的善待明朝宗室。但實際上,古代封建王朝,哪有一個朝代會對前朝皇帝放心?而且還是在自己奪了天下以後還稱帝的割據政權。所以內心深處,當然是想除之而後快,只是礙於逢場作戲,要體現出自己的仁德,所以故作寬宏大量,說些類似赦免、善待之類的話。就好比南明第一個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南京被清軍攻破後,清朝也假模假樣善待了他,第二年就羅織了個謀反的罪名把朱由崧和一群明朝宗室都處死了。對永曆帝當然也是如此。就算吳三桂不殺他,帶回京,過段時間一樣找個理由處理了。吳三桂混跡官場多年,當然知道清廷的真正意圖,所以主動殺了邀功,這叫“替主上行萬難之事”。清朝當然也欣然接受,不會對吳三桂有什麼處罰。

    第二點自然就是表忠心了。吳三桂作為降清的明將,還能打仗又有赫赫戰功,肯定會被清朝提防,只有表忠心,徹底打消清朝對他的懷疑,以後的日子才能安穩。殺了永曆帝,自己就和明朝遺老遺少們徹底為敵了,這樣清朝才會對他放心啊,不用擔心他反清復明了。果然,殺了永曆帝以後,清朝就任命吳三桂駐守雲貴,獨攬軍政大權。這必須靠永曆帝的性命作為投名狀。當然了,小人畢竟是小人,一旦後來康熙撤藩,自己的利益受損後還是反叛,而且吳三桂居然在反叛的時候又打出“恢復明朝江山”的旗號,居然也真的能聚集一幫人響應。可惜畢竟是為自己的野心自己的利益,在後來自己稱帝后就再也遮不住了。

  • 3 # 澤安君

    (文-安澤君/腦洞局長)抄襲必究!

    首先康熙從來都沒有說過算了,因為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永曆帝時,康熙帝玄燁才登基不久,虛歲9歲,週歲7歲,那放到現在才剛剛讀小學!

    這時候的康熙帝是沒有決斷能力的,所以朝廷一切政務決於輔政四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吳三桂在脅迫緬甸交出永曆帝后,也曾上表朝廷徵求相關事宜,清廷對如何處置永曆一事上也有分歧:一來怕押解至北京千里長途,有所閃失;二來是送至北京,清廷不好收場,因為清廷入關之初本就打著幫助明朝滅掉闖寇的旗號。

    吳三桂對清廷的心思也是把捏的非常清楚,所以當北京詔令下達後,吳三桂毫不猶豫的處死了永曆帝。

    一是替朝廷分憂解難,二是自身表忠心立大功的絕佳機會。吳三桂怎能放過?

    據說,永曆帝死後,吳三桂還將永曆帝遺體火化,挫骨揚灰,永絕後患。

    對於吳三桂的表現,清廷是十分滿意的,讓吳三桂獨攬雲貴兩省軍政大權。

    而另一邊,一代名將李定國聽聞永曆帝死訊,嘔血數升,披髮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去世了。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死荒野,絕不投降”

  • 4 # 西坡李氏

    不知道問的是為何要殺,還是為何要殘忍地殺。那就都說下吧。

    為何要殺?這好理解,這是給清廷的投名狀。再說,當漢奸當到這時了,不殺也不好。

    為何要殘忍地殺?我要說:被吳三桂弓弦絞死一點都不殘忍。不!殘!忍!在古代,這是最溫柔最體面的死法了,不到一定級別都享受不了。砍頭,腰斬,炮烙,服毒,死相都太難看了。如果送到北京,死之前還要再受凌辱。讓永曆選,他也沒有更好的死法了,當時又沒有注射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才能放下一段感情呢,愛的越深,痛的就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