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風173944396
-
2 # 張心得
凡事都有標凖,評判師德,自然也有師德的標凖。但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師”?《周禮》雲:“師,以賢得民。”賢者,賢德,老師因為有賢德,所以深得民心。那麼,什麼是賢德呢?即君子之八德。八德者,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都能做到,謂之君子,八德有所欠缺,謂之缺德,有的人缺一個德,有的人缺二個德……,等等,不一定。假如八德皆無,八德都做不到,謂之亡八(後世寫成王八),所以八德是君子的標凖,也就是師德的標凖,古人稱為君子師。
君子可以為人民教師,故名君子師;賢人可以為帝王之師,故名太師;聖人可以為天下人師,故名萬世師表。君子師的範圍侷限於一鄉、一縣、一座城市。賢人師的範圍則是一個國家,聖人師的範圍則涵蓋普天之下。孟子講“擴而充之”,由君子師,擴充到賢人師,再到聖人師的過程,就是擴而充之,教學相長的過程。
所以教學相長的過程,就是師德的自我提升,自我擴充的過程,孔子的教學相長,就體現在宰予晝寢這一章。《論語》中記載,“宰予晝寢”,這就好比有位同學上課的時候睡覺了。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誅者,責也。“於予與何誅”的意思,就是我都不知道怎麼說你了,說你什麼好呢?下面就是孔子的教學相長了。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以前我聽學生的報告,就相信他的德行了,這就是孔子的“信德”,以為每個同學都是言行相副的。沒想到不是這樣,今後我再聽到學生向我報告,我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察其德行,看看這位同學所說的,和其所做的是否一致,然後我才能相信。這就是老師做到了“信德”,而學生沒有做到。老師因為此事汲取了教學的經驗,宰予這位同學也因為此事而時習、躬行自己的信德,所以說教學相長。
這是以八德中的“信德”為例,來說明老師自己要修八德,同時也應教育學生修行八德。我們知道,“信德”,屬於八德之一,老師要修信德,學生也同樣要修信德,師生之間的互信,就是教學相長。有了信德,將來才能在社會上樹立起自己的信譽。《論語》雲:“民無信不立。”君子身為人民教師,要教育人民守信,首先自己要做到守信,否則,不能以身作則,又如何傳德呢?
師者傳道,所傳的道,是指仁道。師者傳德,所傳的德,是指八德。八德即是君子自己所修,同時也要教育學生自修。所以評判師德,要以八德為標凖。即使我們一時一刻做不到,也要有方向,有目標,假如說師德沒有一個標凖,那又如何評判呢?
回覆列表
沒有什麼方式來評,社會給老師的枷鎖已經夠沉重了,相比較打虎拍蠅的結果和比率,教師隊伍已經是比較純潔的了,越是貧窮的人們越尊敬老師,越是有權有錢的“人”,他們喜歡玩弄老師,原因嗎?自己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