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佛道堂小羅

    讀經如果是一字一句的品味,可以很快明白書中的道理。如果是誦經,只是讀誦而並不去品味和理解,誦經之後迴向,會消業障。

    如果讀誦金剛經可以使心念定了增強。

    誦地藏經可以超度冤親債主。

    總之讀誦佛經可以使自己身心越來越清淨。

  • 2 # 張心得

    《史記· 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易》,指的就是《易經》, “讀《易》”,就是指讀經,可見中國讀經第一人,原來是孔子。

    讀與誦不同,讀是看著文字而讀出,誦是離開文字而背誦。孔子讀《易》,說明孔子是在讀經,而不是在背誦,但對於學生而言,到底是讀經呢?還是背誦呢?這由年齡決定,孔子讀經是在晚年,七十歲的時候。但是對於13歲之前的孩子,最好是熟讀成誦,背誦下來,將來則更有益處。因為按照現代醫學,人類大致以13歲為界限,13以前叫做學習能力遞減定律,也即年齡越大,記憶力也就逐漸遞減;13歲以後,叫做學習能力遞增定律,也即13歲以後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力也就遞增,比如同樣一本《易經》,20歲的時候讀有20歲的理解,30歲的時候再讀又有30歲的理解,所以蘇東坡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以此類推,40歲、50歲、60歲,人的理解力隨著年齡而遞增,而所讀的書,依然是這本《易經》。所以孔子晚年,依然讀《易經》,我們就可以理解了。

    西方的腦神經科學研究認為,大腦的海馬體,也就是記憶細胞在13歲以後就停止生長了,所以十三歲之前是人類一生的記憶黃金期,要把一生所要記憶的經典之作在記憶的黃金期印刻在大腦的深處,成為一生受用的基礎。這就好比建設高樓,先打地基,地基固然無用,但就是這個無用的地基,讓我們可以居住在安全的高樓之中,所以莊子說:“無用之用,乃為大用。”從3歲到13歲,是古人的讀經時間,所謂十年寒窗,就是指這十年,用這十年打下一生的地基,而這個打地基的十年看似無用,而且孩子即使能背誦了,也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家長就會覺得沒用,但是,就是這個無用之用,日後就有大用,它恰恰奠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所謂孔門四科,也即綜合能力的基礎。

    什麼是“韋編三絕?”我們知道孔子時代並無紙張,只有竹簡,一片竹簡就相當於今天的一行字,一頁紙有多少行,就有多少片竹簡組成。“韋”,就是熟牛皮繩,“編”,就是將這些竹簡編聯成一頁。所以孔子時代的一頁紙,相當於一捆竹簡。孔子因為頻繁翻閱這些竹簡,竟將穿竹簡的牛皮繩翻斷了三次,謂之韋編三絕。

    孔子讀經是怎麼讀的呢?如果是整本的《周易》,那一捆一捆的竹簡,差不多就要裝兩三輛牛車了。假如孔子讀《易》的方法,是從《周易》的第一個字,一口氣讀到最後一個字,那等於是把兩三輛牛車的竹簡,開啟一捆,讀一遍,然後繫好,再開啟一捆,讀一遍,再繫好……,如此笨拙的讀經方式,孔子絕不會用,因為沒有這麼笨的孔子。所以孔子讀《易》的方法應該是,開啟一捆竹簡(也就是今天一頁紙的內容),反覆讀誦一小時左右,然後將這捆竹簡繫好收起來,休息一會,再開啟第二捆竹簡,依然是反覆讀誦一小時左右,所以清代潘德輿在其所著《示兒長語》中雲:“古人每日只讀一本書,一本書只讀二、三百字,二、三百字便讀二、三百遍,所以終身不再讀此書,而無不熟也。”

    孔子“讀《易》”,也就是讀經的方法,其實是在修行智慧,而不是在學知識,以孔子的根器而言可以過目不忘,既然過目不忘,為什麼還要看著竹簡來讀經呢?可見“讀經”是修道的方法。再以知識和修道比較,知識為末,修道為本,君子務本,所以孔子讀經。《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修道就是儒家的教育,而且是一切知識技藝的根本,因為修道可以獲得智慧,智慧一開,再學一切知識技兿,易如反掌。

    《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也就是說,漢律,若學生中有能背誦九千字的經典的人,就可以為史官。史官,就是今天的公務員。

    漢律要求公務員至少能背誦經典九千字以上,這是道之用,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這是修道的方法。若以修道而論,十三歲之前,可以先熟讀而後自然就能背誦了,十三歲之後,只要求讀經,而不要求背誦,所以孔子晚年也是讀經,並不是孔子不能背誦,而是有如八十老翁來跳舞,為教兒孫故,孔子以身教告訴學生們,應該像我一樣,老實讀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敷完面膜後到底要不要洗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