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晟人後人
-
2 # 超哥說成語
公孫瓚曾經在盧植門下讀書,和劉備是同學,後來靠自己的能力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威震邊疆。
2、由於當時的幽州漢、胡雜居,情況複雜,由於文化不同,時常會爆發一些地域衝突。特別是張純煽動遼西烏桓部落造反,擄掠百姓財物,荼毒百姓,正好給公孫瓚創造了發展的機會。
3、公孫瓚和烏桓的平叛之戰,拖拖拉拉的打了五六年,叛軍卻越打越多。幸運的是公孫瓚的上司劉虞心胸寬廣,愛民如子,對公孫瓚很寬容。公孫瓚始終覺得對待胡人要狠,也藉此機會壯大了自己。
以上是我的觀點,你同意嗎?
-
3 # 奔馬155314228
要想有理有據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先讓我們仰望一下歷史的天空,讓記憶輪迴到三國時期,去了解一下出名的美男子公孫瓚再說吧。公孫瓚(?_199年),字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是東漢末年群雄爭霸中響噹噹的人物之一。公孫瓚雖然出身貴族,但由於他的生母身份地位卑微,起初只是涿郡的一個小吏。然而,由於公孫瓚長的英俊瀟灑,且說話聲音宏亮,頭腦靈活多變,所以得到涿州郡太守的賞識,不但得到他的提攜重用,而且還將自已的寶貝女兒嫁給她。
大多帥哥都是徒有其表,中看不中用,而這個公孫瓚卻不是個繡花枕頭,他不但人長的高大帥氣,而且人也確實精明能幹,積極上進,加上自己的岳父有意培養他,先後引薦他拜在盧植、劉寬二位名仕門下。所以,公孫瓚與劉備、王邑、傅夑、魏傑等人可扯上同門師兄弟。因此,公孫瓚仕途順暢,升遷順利,他個性獨特,作戰勇猛,特別在對抗北方的遊牧民族時,他以快、準、狠的強硬打法,使這些遊牧民族部落聞風喪膽,威震邊疆。
光和年間(178年_184年),北方少數民族的邊章、韓遂叛亂,朝廷給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令他帶領三千精騎,征討二位叛賊。當公孫瓚統帥三千騎兵趕到薊中時,又有漁陽人張純勾結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起兵叛亂,叛軍很快攻佔了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親自率領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奪回叛軍攻佔的城市,張純等叛軍戰敗而逃,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在公孫瓚猛烈打擊下率眾投降。因公孫瓚平叛有功,被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候,駐紮屬國。
公孫贊進駐屬國以後的五六年,北方少數民族在張純和烏桓丘力居的唆使帶領下,經常在邊境上騷擾,公孫瓚總是給他們以有力的打擊。每次總有一部分叛軍,在公孫瓚“白馬義從”兇狠勇猛的打擊下投降。所以,儘管每次交手雙方都有死傷,但公孫瓚手下計程車兵人數卻不減反增。也許,這就是樓主所說的公孫瓚“養寇自重”吧。以我看來,公孫瓚透過戰爭打跨敵人,讓敵人俯首稱臣,這不應該叫做“養寇自重”,應該稱作“降寇自重”。
回覆列表
公孫贊會養寇自重嗎?我所知道的公孫贊是與屢屢犯邊的胡人勢不兩立的,也因作戰勇敢、令鮮卑、烏桓聞風喪膽而從一個普通州吏而屢屢升遷的,甚至因堅持對胡人用兵而與對胡人釆取懷柔政策的幽州牧劉虞產生分岐。與胡人的戰爭雖然持續多年,而自己的勢力隨著不斷立功、不斷升遷而不斷壯大,這些都屬正常,與養寇自重應該沒什麼關糸,胡寇也不是一朝一夕說滅就滅的。大漢朝對匈奴用兵多少年?還不是用和親的方式安撫嗎?
愚以為,養寇自重這個詞用在司馬懿身上比較貼切。諸葛亮六出祁山,屢屢犯邊,而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的魏軍統帥司馬懿卻多采用守勢,在西城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果斷退兵,任由諸葛孔明空城彈奏,甚至蜀兵因糧草不支而退兵也不追趕。若無蜀兵進犯,魏明帝曹睿還會給他那麼大的實權嗎? 他應該是唯恐蜀兵不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