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頑石書屋

    我其實沒有很仔細得看過《水滸》,接觸的時候年紀還小,內容都忘光光了。

    如果後半部分指的是詔安後的話,有一種說法是原本只想寫到逍遙快活的梁山的,但是造反或者做山賊終究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作者為了自己平平安安,書能夠順利流傳,就又寫了詔安。

    但是詔安的部分,又不是作者心裡真正想寫的,心血少一些也情有可原,所以可能水平會略下降一些。

    個人感覺這種說法有一點點靠譜吧,畢竟那個年代,,,一不小心,殺個頭殺的也很容易。

  • 2 # 第三章第四行

    其二,關於《水滸傳》的作者問題,可能細心的認真看了《水滸傳》的人,都有點感覺,覺得不是同一個人寫出來的書,事實上,我們真的不能確定他的作者,是不是隻有一個施耐庵!因為在明人的記載中,郎瑛《七修類稿》說:“《三國》、《宋江》(即水滸)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從》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

    所以呢,明朝人的說法大致有三種: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咱們這些普通人,就不追究這些了,只要知道這書作者應該是施耐庵就OK了吧!

    好吧,迴歸正題《水滸傳》後半部為什麼文學價值不高呢?這個問題還是和作者有關了,從上半部分可以知道,上半部分的《水滸》是有史可依,有史可以架空,而且作者的擅長的也是描寫人物和市井生活,前半部大部分都是這些好漢上梁山前的故事!等到了下半部分,哎,作者寫飄了,用現在的話就說自己挖的坑太多了,什麼宋江徵遼,宋江徵方臘啦,作者發現要蹦,那他怎麼填呢?用了那什麼“五虎靠山陣”、“鯤化為鵬陣”、“太乙混天象陣”的東西填上軍事坑了,所以就導致了《水滸傳》的後半部,在藝術上明顯地遜色於前半部,並且給人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的感覺。

  • 3 # 何殊我

    我猜,題主的這個判斷肯定是受了金聖嘆點評《水滸傳》的影響。

    明末清初的金聖嘆是一位奇人,不但才高八斗還能發揮出來,而且頗有智慧能看透世事,雖說後人將其形狀演繹的有些傳奇化,但難掩其知識分子本色。

    他一生的亮點,除了哭廟案等政治性事件,便是點評歷代經典,評選出了《莊子》《離騷》《史記》《杜詩》《西廂》《水滸》“六才子書”,成了後人閱讀、欣賞和研究這些經典的起點之一。

    他對《水滸傳》的評點非常值得思考,將其評為“古往今來第五才子書”,並大刀闊斧對其進行改革,將自己理想中的《水滸傳》文字縮短成七十回,也就是一百單八將聚齊,天降碑文,讓他們排完座次就拉倒了,他解釋原因是“削忠義而仍《水滸》者,所以存耐庵之書其事小,所以存耐庵之志其事大。”

    從此,《水滸傳》的謎就又多了一個,那就是說後半部分到底為何被他刪了?除了他說的原因還有哪些原因?原來的文字到底是多少回? 這些問題成為了三百年來一大公案。

    而通行的看法之一,認為《水滸傳》後面受了招安以後,成為朝廷的工具,四處征討,最後也落得個悲劇下場。

    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為例,涉及到具體的描寫,後面由於人物已經全部出場,作者將筆觸從市井生活、個人行跡轉到了大規模的戰鬥場面上面,有人認為這樣的描寫與作者之前擅長的細節把控能力差得遠了。所以後半部文學價值不夠。

    確實,透過行文來看確實下降了。但是如果沒有後半部分悲劇收尾,整個故事也是不圓滿的。中國古代歷來的農民起義,都是悲劇收場的——那些勝利了的,也是異化了以後的農民起義。讓他們僅僅結尾在上山團聚,營造出了一種童話意境,遮蔽了悲劇性。

    所以,在我看來,後面部分讓《水滸傳》的悲劇性圓滿了,文學價值同樣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朝統治了多少年?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