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鼕鼕
-
2 # 閒人小攝fjsm
謝悟空邀答:微距攝影,什麼情況下會用到“全景接片”模式?下圖為“全景接片”模式下拍攝(5張合成)《露蟴》自然界中,昆蟲和一些小動物體型大小不一。大多數的常見的中小型昆蟲或小動物,百微鏡頭通常下的微距拍攝都是能夠應付的。可當遇到體型超細長的昆蟲(如:大螳螂,露蟴,竹節蟲,天牛等)時,如果是用百微進行單畫幅的完整的拍攝,那拍攝距離基本上是超出了微距拍攝範圍了,從而也就弱化了微距攝影的特徵了。下圖為“全景接片”模式下拍攝(3張合成)《星天牛》下面,我們結合實拍圖例,看看在微距攝影中“全景接片”模式,在一些拍攝場景中的使用效果。
1,微距拍攝中,“全景接片”模式下,大型的體型超細長的昆蟲(如:大螳螂,露蟴,竹節蟲,天牛等)的拍攝。
(1)竹節蟲。體型細長。常見的竹節蟲成蟲體長約為:65-80mm(不包括觸鬚)。嘗試過用廣角鏡頭進行貼近拍攝,但畫面的背景效果,是不能讓人滿意的。如下圖,佳能17-40L鏡頭17mm端,拍攝的竹節蟲。我們再看看下面百微鏡頭下,採用“全景接片”模式拍攝的竹節蟲。在這張片子裡,竹節蟲的倆前足平展前伸,使得整個體型更加細長了。拍攝這張片子,“全景接片”模式下,分段拍攝了5張片子,合成出片。畫面遠處山林間隙的亮光,己模糊虛化為焦外光斑(點狀散景)。(2)大螳螂。圖例中的大螳螂,成蟲體長約為70-90mm。下圖中,為佳能17-40L鏡頭32mm端貼近拍攝的。儘管背景山林與螳螂已有一段距離,但背景的虛化效果同樣是不夠好的。下面圖例,是用百微在“全景接片”模式下,分段拍攝了三張片子,後期合成出片。從片子畫面中看,儘管背景岩石幾乎是貼著螳螂,但模糊虛化的效果已讓岩石上的亮點形成了焦外光斑(點狀散景)。(3)微距拍攝下,單畫幅畫面與“全景接片”畫面的氛圍營造的不同。如下圖,是百微鏡頭拍攝的片子。這種單幅拍攝是最為平時所常用的,中規中距。如下圖,是百微鏡頭採用“全景接片”模式拍攝二張片子後,合成出片。在主體大小基本保持相近的前提下,增加了拍攝畫面涵蓋場景的寬廣空間,更好的營造出烘托主體的氣氛。從這三組圖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在微距攝影中,適時的採用“全景接片”模式,可以達到近距離的接近被攝主的目的。保證被攝主體的完整顯現,淺景深效果完美體現的同時,也可以獲得較大寬幅的場景畫面,滿足寬幅場景的拍攝需要,渲染意境。在這裡“全景接片”模式的拍攝,起著很好的“橋接”作用。
2,在微距攝影中,還可以依拍攝場景,進行“全景接片”模式的拍攝,發揮其畫幅寬廣的特點,涵蓋更多的拍攝場景的環境,借境舒情,傳導拍攝者意圖。如下圖。《瓢蟲與水珠》全景接片2張。如下圖,《金花蟲》全景接片3張如下圖《蝸牛》全景接片3張同樣,在拍攝一些微小花朵或是其它微小主體時,也是可以嘗試著使用“全景接片”模式,以取得別樣的拍攝效果。如下圖例,“全景模式”拍攝的《桃花》(不是微拍)3,微距拍攝中,“全景接片”模式下的相機與鏡頭的相關設定與其它。(1)相機與鏡頭的設定。先按拍攝者自身習慣取得曝光組合後,相機調至手動(M)檔下,設定好對應的快門與光圈值。鏡頭在對焦準確後,也改為手動(M)檔。然後以拍攝者自身為中心,按“全景接片”模式拍攝方法,平移分段拍攝出需要的張數後,經電腦後期合成出片。(2)由於微距“全景接片”模式下的拍攝主體物件多為昆蟲活體。因而,通常情況下,常規三腳架是不太適合使用的。手持相機微拍時,我個人喜歡用微型三腳架支上相機後,利用自身的身體做支點,或是就近依靠樹枝杆等依託物為支點,來達到增強持機穩定性的。
回覆列表
我都覺得問這個問題的人,得是高階玩家吧。生怕一回答錯了,顯得尷尬。
既然是微距攝影,那拍的都是某個主體的特寫,你比如拍一隻螞蟻,還要把螞蟻分成幾段去拍,接到一起得是多壯觀呢,我沒拍過,希望攝友分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