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麵包說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心裡舒適區”。

    心裡舒適區的定義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生活中當我們面對新工作、接受新挑戰時,內心會從原本熟悉、舒適的區域進入到緊張、擔憂甚至恐懼的壓力區。

    我們從小到大會跳出很多很多的心裡舒適區,比如說升學、學會並熟練掌握某種技能、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工作等等等。在我們剛剛升學時大多數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是會有點焦慮的,因為我們從一個熟悉的環境跳到了另外一個陌生的環境,這時我們會為許許多多的事情感到焦慮,比如說我們會擔心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能不能遇到好老師等一系列問題。當你在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這些焦慮通通都會灰飛煙滅,因為你已經對身邊的環境熟悉了。

    大多數人在七八歲時就已經開始做家務了吧?你還記得你第一次洗碗的感覺嗎?因為你對碗的屬性不是那麼熟悉,你的大腦絲毫不敢分神,你在做任何動作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把碗摔壞。當你在第100次洗碗時,這時的你腦海中可能在想著待會到底去哪玩比較好,因為這時的你已經對洗碗這項技能完全掌握了。

    學習開車,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同理。

    在我們跳出心裡舒適區的過程時會很焦慮難受,當我們已經跳出心裡舒適區後你就會很舒適,因為你會因此強化自己或者掌握一項新技能。

  • 2 # sao哥不愛開車

    還真是這樣,其實一切感受都是要遵從內心的,要不然再感興趣的事也捲不起你半點漣漪,臭豆腐確實臭,第一次聞會噁心,等你愛吃之後再聞到就不覺得那是怪味兒了

  • 3 # Sunnyice陽光冰

    既然跳出來,那一定是因為內在有了強烈的需要才做出的決定。改變,一開始當然會有挑戰,舒服一定談不上,但一定會讓生命被啟用。

  • 4 # 心理諮詢師王鎮乾

    跳出舒適區,短期必然是不舒適的,但從長期來看,可以獲得成長與滿足。

    就像害怕摔跤就學不會溜冰、害怕嗆水就學不會游泳一樣。不想承擔眼前的小痛苦,最終將收穫最大的痛苦——虛無感;跳出舒適區,痛並快樂著,讓生命之花綻放,就可以平靜地面對死亡。

    我是一名職業心理諮詢師,如果經常陷入在糾結中,影響了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可以嘗試透過心理諮詢消除糾結。

  • 5 # 心亨大川

    假的。

    無論怎樣都不會舒服。

    跳出去,身和心都痛苦,但有可能收穫成長。

    不跳出去,只有心痛苦,但肯定能收穫平庸。

  • 6 # 止心齋

    人的心理舒適區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形成的框框。呆在心理舒適區會讓人暫時覺得舒適,但是會增加跳出心理舒適區的不舒適的程度。而跳出心理舒適區,會讓人暫時覺得不舒適,但會讓人獲得更大範圍的舒適感。

    但實際上跳出了心理舒適區,如果就此打住,安於現狀。那麼現狀也會變成新的心理舒適區。這就像是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而事實上,人格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的打破如此的心理舒適區的過程,讓自己變得強悍,能夠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帶來的不舒適。

    所以打破心理舒適區,並不見得就能夠從此舒適下去。要想舒適就要讓自己變得強大,能夠隨遇而安。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你感到不舒適。這是一種強悍的人格,他經受了很多,也打破了很多,更不在乎去守住什麼,因而也就不在乎所謂的舒適和不舒適。在生活中不斷的適應新的邊界,是他的常態。這樣的人格才能稱為成熟。

    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舒適,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謬誤。而人真正應該做的,就是放棄這樣的執念,無所謂舒適和不舒適,強悍地適應生活。僅此而已。這可能是生命的唯一目的和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強殖裝甲》中的獸化兵一對一能戰勝重型坦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