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吃桃子的狐狸
-
2 # 走在路上亦是風景
結婚時請誰參加或不請誰參加,均是個人的主觀行為。
其一、結婚是家庭盛事。結婚是兩個年青人的人生大事,對主辦家庭來說是一件大喜事,涉及到多個血緣關係、親戚家庭。大家要幫人場、上禮單、觀賞婚禮、鬧洞房、參加婚宴,全家人忙的不亦樂乎!在農村全村人男女老少、新人的七大姑八大姨、眾位親戚在街道上一字排開,吃流水喜宴,哪裡還顧及什麼年齡問題?
其二、結婚是交流感情的好時機。在單位,一對年青人結婚時,往往期盼單位的領導,或者德高望重的人參加,到婚禮現場,臨時擔任介紹人、證婚人,在婚禮上講幾句話,給新人撐場面、掙情面,新人及家人心裡感覺很自豪、臉上感覺非常有面子,這些領導、德高望重之人那個不是結過婚的人。邀請同事、朋友參加喜宴藉機加深感情,互惠互動,禮上往來,這便顯示青年人的人緣好,來賓當然也不受年齡的限制。真正邀請未結婚的朋友、同事參加,會落下不少埋怨、得罪不少年長的人,他們認為你看不起他們,認為你不會辦事。但是,在邀請人上也有藝術性,掌握一個“度”,不能“一網打盡”,免得被人“嚼舌頭”。
其三、來者皆是客。隨著形勢的發展,新社會、新時代、新風尚,提尚新事新辦、勤儉節約、反對大操大辦,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以前家人為了給孩子們辦個光面堂皇的婚禮,借一屁股績,弄的孩子們成了家就承擔還債的責任。現在有紀律約束、規矩規定,限制了禮金上限,新人結婚,男女老少到場祝賀,大家喜樂融融好不熱鬧,熱鬧的氛圍不減,新人的負擔降了下來,心裡無比的高興,用喜糖召待大家,迎賓朋樂在其中,哪還會講究道喜嘉賓的年齡問題?
笑迎四方賓客,歡度洞房良宵。祝新人們想大事、幹大事、成大事,不為小人讒言所累,不為雞毛蒜皮小事所困,新時代樹立新思想,才能邁出溫馨家庭新步代。
個人觀點,如有偏頗,權當杜撰。
-
3 # 說出你的故事我有酒
你好,換位思考下,如果你同事結婚,所有人都去了,就你沒收到請帖,你會是什麼感受。所以你的重點不是說請 同事額,而是覺得結果混的他們家的事情清了,你請他們怕被別人說成是想錢的,其實不必這麼想。你記得這份情,人情來往,有來有往。不論多久他們家有事,招呼一聲就能去了,這個情也就還了。
-
4 # 狐狸沒有成精
結婚該不該請結過婚的同事?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說該或不該,同事有結婚的,也有沒有結婚的,請與不請因人而異。
一般情況下,同事有親有疏,關係鐵的好的您結婚時當然要請人家,不管人家結婚與否,而關係一般的則最好不請為宜。
人生在世總有幾個朋友,而同事之間因為長期工作.學習甚至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在相處中結識結緣成為朋友甚或知己,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沒有幾個好朋友則有些說不過去。
結婚請不請同事,全憑個人心意。
但我覺得一個單位的同事雖不必全請,要好的幾個還是應該請的,不管他結婚與否。也許您不想太鋪張,太隆重,想保持低調一些,這個可以理解。但結婚畢竟是一輩子的人生大事,不是想什麼時候結就什麼時候結的,更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經常結的,人們看重並舉行隆重的儀式自有其道理,正應了那句古話,人生得意莫過於”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也許您有顧慮,畢竟同事結婚時您沒有參加,情感上會覺得過意不去,尤其怕同事說您有意在佔別人的便宜。
這種顧慮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更要從另一個方面來考慮問題,要好的同事您若不請,人家會不會認為您不尊重他,沒把他當成好朋友,甚或在無視他呢?嚴重的也許會覺得您瞧不起人呢。房子能買,車子能買,婚也結了,那點禮金人家還出不起了嗎?
要好的同事您不請,錯在您,他不來則是他的事,反正您已盡了禮數,仁至義盡。話又說回來,即便是您請了同事沒來,也千萬不要耿耿於懷,也許人家有事脫不開身,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您該有的是笑容滿面,開開心心。
單位領導也是同事,如果是一個小單位,和領導低頭不見抬頭見,關係也不錯,最好還是要請一下。
起碼人家會覺得您懂得為人處世,人情世故,知道尊重人。作為領導也不大可能心疼那點禮金,被高看才是領導最為看重的。如果單位人多,和領導也不怎麼熟,或者人家根本就不認識您,我建議您還是別請。這樣領導靜心您也自在,何樂而不為?
結婚雖為人生大事,還是推崇新事新辦,繁事簡辦。新時代應該有新風尚,結婚也要量力而行,避免鋪張浪費。祝願你開啟婚姻幸福的大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回覆列表
當然可以請,但是在發給請柬之前,你首先要和想請的人講清楚,他們可以不必給禮金,或者是告訴他們一個你覺得他們都能任何的錢數,憑你們之前的關係來進行考量。
畢竟結過婚的人在被請去參加婚禮的時候,都會想是否要給高額的禮金,但是收到了邀請不去又不合適,去呢要出很多禮金,而自己又已經結婚了也收不回來,很矛盾。你這一方呢,覺得關係挺好,自己結婚這麼大的事情不要請好像說不過去,想要邀請吧,又怕他們因為給禮金多少而為難。所以索性不如講清楚,這樣雙方都不會因為這件事情鬧的關係不好。
我曾經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就是,當天很亂,我和我先生參加了一半就走了。後來我的朋友問我,你給禮金了嗎?給了多少?然後也為在說什麼,讓我當時特別尷尬,心理想著,是不是給少了,她不高興了才這麼問,但是又覺得我給的和當時的普遍給的數字一樣呀!難道是給多了?後來因為這件事我們都沒再聯絡,在說什麼都覺得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