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混剪輯
-
2 # 我有個小麻花
漢劇是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湖北省境內長江、漢水流域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聲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屬於皮黃腔系。二黃腔原由四平腔演變而成,西皮則由西北的梆子腔在湖北襄陽一帶變化而成。二黃西皮原是兩種獨立的腔調,各有劇目,大約在清中葉,兩種腔調交流,融合為一個聲腔系統。起先只稱作二黃,後被簡稱為皮黃。湖北舊稱楚調、漢調,1912年後改作漢劇或漢戲。
漢劇在湖北發展形成襄河、荊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做“路子”。襄河路子以襄樊為中心,活動範圍及於漢水中上游,襄樊又是“襄陽調”即西皮腔的興發之地;荊河路子以荊、沙為中心,延伸到荊江兩岸;府河一路包括安陸、隨縣、孝感;漢河一路即指武漢,但包括鄂東的黃州、鄂南的大冶。這4條路子在方言上略存差異,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它們之間的相互爭勝與相互吸收,對漢劇的發展壯大,起過積極作用。
漢劇的傳統劇目,相傳近千數,現存的僅有660多個。其中包括二黃戲《雙盡忠》、《兩狼山》、《祭江》、《琵琶詞》等;西皮戲《戰樊城》、《讓成都》、《罵曹》、《探窯》等,都是較有特色的劇目。在經過整理加工的傳統劇目中,《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哭祖廟》、《磬河橋》已攝製成舞臺藝術片或電影。
漢劇各角色行當分10大行: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末角的代表人物餘洪元,貼旦董瑤階,生行吳天保,旦行陳伯華等,都是在群眾中有影響力的演員。
Qf -
3 # 樂天知命132
漢劇從字面上理解是從漢朝開始,從地域上講究竟是湖北的還是陝西的,據說廣東也有漢劇,但從歷史發展來看漢劇和其他劇種一樣,都面臨著一個生存問題,自然界有適者生存。戲劇也面臨這種生存問題,要不江青也不會去弄樣板戲。目的也是要讓大眾接受。漢劇可以講是第一次聽說,過去只知道京劇樣板戲,例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這種地方劇種要生存下去,借薦國外經驗一是國家養,財政撥款,二是企業捐。不要說漢劇,京劇都生存困難。
-
4 # MK樺
漢劇是乾隆皇帝80大壽四大徽班進京為起始的,徽劇,漢劇,秦腔等藝術均為京劇提供了基礎。 京劇起源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曆史歷史。
回覆列表
中國戲曲劇種。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發展成為襄河、荊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清末民初,成立了專科班,培養出餘洪元、吳天保、董瑤玠等一批名角,漢劇隨之興盛。抗日戰爭爆發後,漢劇藝人參加了抗日救亡活動,成立了漢劇流動演出隊。1962年建立了武漢漢劇院,主要演員有陳伯華等。
漢劇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兼有歌腔、崑曲、雜腔、小調等曲調。高亢激越,爽朗流暢。在漢劇中,鑼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樣,分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馬鑼,節奏感強,氣氛強烈。腳色行當分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淨、四末、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末腳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勝;旦行唱腔絢麗多彩,以聲傳情,聲情並茂。
漢劇傳統劇目有660餘個,多是歷史演義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英雄志》、《祭風臺》、《李密降唐》等,以《宇宙鋒》等劇的演出最為人稱賞。漢劇還有很多雜腔小調和豐富的曲牌。專唱曲牌的劇目有《大賜福》、《草場會》、《五才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