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南老A

    所謂“民間文化”是相對於“精英和典籍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眾用心靈和雙手創造的文化,是人民大眾自發創造、滿足自己的一種生活文化。它積澱深厚,博大燦爛,並且與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深深相連。

    民間文化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三大部分。我們平常所說的“民間文化遺產”主要是指農耕社會積澱和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我們為之自豪的中華文化從來都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蘊含中華民族精神思想傳統的精英和典籍文化,一部分是表現民族情感和特徵的民間文化。精英文化是一種“父親文化”,給我們精神和思想;而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賦予我們情感和血肉。然而精神和思想也是在有情感和血肉的前提下才會產生的,精英文化也是民間文化孕育出來的。就是屈原、李白,也是《詩經》陶冶出來的;就是王維、吳道子,也繼承著巖畫、壁畫的血脈。因而我稱我們的民間文化為“母體文化”。

    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民族親和力與凝聚力的核心。如春節,是農耕文明非常重視的節日,它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盛典,承載著很多中國人的民族理想:祈福、辟邪和團圓。

    由於民間文化是一種自發性的文化創造,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其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與精英文化相比相當脆弱。有些民間文化往往是在沒有傳承人的時候,就如斷線風箏,即刻消失,人去曲終了。有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中期,北京的工藝品有300種之多,而到20世紀末,只剩下30餘種。可以說,每一分鐘我們的山野裡、山坳裡、深邃的民間裡,都有一些民間文化及其遺產消失,都有一些風情獨異的古村落轉眼不復存在。正是基於民間文化所面臨的巨大危機,國家社科基金才會啟動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活動。

  • 2 # 聯和品牌

    所謂“民間文化”是相對於“精英和典籍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眾用心靈和雙手創造的文化,是人民大眾自發創造、滿足自己的一種生活文化。它積澱深厚,博大燦爛,並且與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深深相連。

      民間文化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三大部分。我們平常所說的“民間文化遺產”主要是指農耕社會積澱和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我們為之自豪的中華文化從來都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蘊含中華民族精神思想傳統的精英和典籍文化,一部分是表現民族情感和特徵的民間文化。精英文化是一種“父親文化”,給我們精神和思想;而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賦予我們情感和血肉。然而精神和思想也是在有情感和血肉的前提下才會產生的,精英文化也是民間文化孕育出來的。就是屈原、李白,也是《詩經》陶冶出來的;就是王維、吳道子,也繼承著巖畫、壁畫的血脈。因而我稱我們的民間文化為“母體文化”。 要了解“非物質”我們先來看看“物質”。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類和非物質類。物質類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上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等可移動文物及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區、名村鎮。而非物質類包括:口頭傳統、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等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解決農耕文明中的文化與當今以工業文明為主導的快速發展社會之間的矛盾?

    只有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如由福建藝術職業學院主辦的“非遺傳承·產教融合——福建藝術職業學院人才培養實踐與創新優秀作品展”參展展品建窯建盞,讓建窯建盞被人收藏,不是建窯建盞作為一個非遺專案的保護目的,重新回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回到中國茶文化中才是目的。非遺是人民大眾的非遺,非遺是生活,是實踐。建窯建盞只有被大家在日常中使用,才是對建窯建盞最好的保護,才是真正的傳承、發展和振興。

    那麼

    如何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日常生活?

    非遺傳承一定是活態的、積極的、生動而豐富的,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是能夠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開設“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旨在將更多深刻而切合實際的理念、觀點和保護措施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

    非遺傳承是:“活態傳承,活力再現”、“注入更多當代人力資源幫助傳統工藝的當代再現”、 “不是作品,是生活用品。不是昨天的守護者,是當下的主人”、“非遺源於生活,非遺歸於生活”、“生活是設計的出發點,也是設計的終極目標”、“努力將非遺之美轉變為符合當代社會審美的新時尚”等等。

    非遺是我們身處其中的優秀文化傳統。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進行著傳承非遺的實踐。非遺的當代實踐,是傳統與現實生活融合的過程,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過程 。是懂藝術、會生活、有審美、愛生活的當代非遺傳承人對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只有軍迷才聽得懂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