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娃行走鄉村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

    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

    中華禮儀用語,作為文化的一種延續,更需要有人來傳承,因為再不儲存,它們就要失傳了!

    古代的生活雅語:

    請人原諒說“包涵”;求人幫忙說“勞駕”;向人提問說“請教”;

    得人惠顧說“借光”;歸還物品說“奉還”;未及迎接說“失迎”;

    需要考慮說“斟酌”;請人勿送說“留步”;對方到場說“光臨”;

    問人住址說“府上”;請改文章說“斧正”;接受好意說“領情”;

    向人祝賀說“恭喜”;老人年齡說“高壽”;身體不適說“欠安”;

    自己住家說“寒舍”;女士年齡稱“芳齡”;稱人女兒為“千金”;

    希望照顧說“關照”;請人赴約說“賞光”;對方來信說“惠書”;

    需要考慮說“斟酌”;無法滿足說“抱歉”;請人協助說“費心”;

    客人入座說“請坐”;陪伴朋友說“奉陪”;臨分別時說“再見”;

    中途先走說“失陪”;請人勿送說“留步”;送人遠行說“平安”;

    請人決定說“鈞裁”;接受教益說“領教”;謝人愛意說“錯愛”;

    受人誇獎說“過獎”;交友結親說“高攀”;祝人健康說“保重”;

    書信結尾說“敬禮”;問候教師說“教祺”;致意編輯說“編安”;

    長期未見說“久違”;求人幫忙說“勞駕”;平輩年齡問“貴庚”。

    問人姓氏用貴姓,回答詢問用免貴。

    表演技能用獻醜,別人讚揚說過獎。

    向人祝賀道恭喜,答人道賀用同喜。

    請人擔職用屈就,暫時充任說承乏。

    問人年齡用貴庚,老人年齡用高壽。

    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

    對方字畫為墨寶,招待不周說怠慢。

    請人收禮用笑納,辭謝饋贈用心領。

    頭次見面用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

    認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

    請人幫忙說勞駕,請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不知適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請問,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自身意見用拙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到用光臨。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別人離開用再見,請人不送用留步。

  • 2 # 小李飛刀777

    “您”為稱謂語(第二人稱),代替“你”字表示敬稱。該字原形為“恁”,於金元時期受阿爾泰族文化影響融合阿爾泰語演變成新造字“您”,“您”字原為山東個別地方使用的方言字,現融入普通話於全國廣泛使用。

    “您”字並非屬於通語字,這字原本為地方方言字,於宋元時期伊始在山東個別地方流行,之後滲漫至全國。古時通語使用的是“你”、“你弭”或“汝”、“汝等”又或“爾”、“爾等”,其本義是一個稱謂而已,不論尊卑。通用語法中“第二人稱”只有單語,造出多個“您”字,有疊床架屋之嫌,同時也帶出了問題:

    1、“您”字的出現,疊架於“你”字之上,字義為“尊敬的你”。那麼,問題來了,原字“你”該怎樣重新定義?既然“您”字表示“尊敬”,那麼原字“你”是否表示“不尊敬”?或是介乎於“不尊敬”與“尊敬”之間表示“稍微尊敬”? 代字“您”上了層次,卻剝佔了原字“你”本有正面意義的一層面。

    2、稱謂物件。在使用上該對那些人稱“您”呢?對長輩或上司?可在現實使用中可不侷限於對長輩或上司,逢人皆稱為“您”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服務行業、銷售行業……等等)。不論什麼人全都稱為“您”不太妥,全部都稱之為尊敬的人,顯得虛偽,亦失了“您”字的意義。

    近代漢語第二人稱代詞“您(恁)”,最早見於金人的兩種諸宮調、元曲中,尤其是元雜劇中使用最為頻繁。金元時期是漢語與阿爾泰語接觸融合的時期,其間漢語第二人稱代詞“你”在領屬格的位置上,受阿爾泰語領屬格子音詞尾一的影響發生了鼻音音變,即“你”由[ni]→[nin]因而出現了借音字“恁”和新造字“您”。

    “您(恁)”與“你”功能的側重點雖不相同,但二者還是有疊床架屋之嫌。元代以後,隨著漢語受阿爾泰語影響的減弱,“您(恁)”作為第二人稱代詞其使用的區域範圍逐漸縮小,“您(恁)”沒有能夠進入到通語中去,只沉積在個別方言區,如山東鄴城、邪城、陽穀等地。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滲透及融合,這方言疊架字影響範圍不斷擴大,近代於全國廣泛使用。

  • 3 # 三維地圖看世界

    白駒過隙。樑上君子。

    今天晚上吃飯,有兩個燉菜,一個是我公公中午燉的雞,另一個是我婆婆燉的魚,都熱完了就開始吃飯了,然後飯吃到一半我公公就嘮叨說魚做的牙磣讓我婆婆嚐嚐,我婆婆一急眼就說:“那你就別吃魚了,吃雞…吧!”我婆婆說的時候還卡頓了一下

    短篇小說《來》

    夜黑風高,荒郊野嶺,小木屋裡。

    男:“來了?”

    女:“來了。”

    男:“沒來吧”

    女:“沒來!”

    男:“來不?”

    女:“來吧!”

    男:“來了嗎?”

    女:“還沒來。”

    男:“還沒來?那再來。”

    女:“來了”

    女:“還來嗎?”

    男:“不來了,來不了了。”

    同一個詞語所富含的意義太多,帶來的意義不明所造成?

    我想這段話,題主能看得很明白啊。

    中國人說話大部分都比較含蓄,並不是缺點。

    三觀要正啊!

    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SA 5G手機是不是比現在的4G手機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