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派出20萬大軍以杜預為大都督水陸六路並進伐吳,孫皓急令張悌,諸葛靚,沈瑩率三萬精銳迎敵,張悌等領兵主動進攻,全軍覆滅,張悌戰死,沈瑩戰死,諸葛靚投降,之前沈瑩建議兵力集結於牛渚,待與晉軍決一死戰,吳有機會勝利嗎?(此為三國末期最後一戰,鮮為人知,不說當時局勢吳國一定會滅,只說能否戰勝晉軍,以擊退晉軍)
21
回覆列表
  • 1 # 米多知道啦

    張悌、沈瑩,三國東吳將領,張悌指揮了東吳最後一場戰役,沈瑩參與了東吳最後一場戰役,而沈瑩主要成就是寫了《臨海水土誌》,這是世界上第一本文字記錄臺灣的文獻,可惜已經失傳,不過到宋代《太平御覽》有部分記載,也算是一種歷史傳承,我們今天不說沈瑩文學上成就,主要聊一聊東吳最後一場戰爭,那麼如題所說,在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派杜預為大都督伐吳,孫皓令張悌、諸葛靚、沈瑩率三萬精銳迎敵,張悌等領兵主動進攻,沈瑩建議兵力集結於牛渚,與晉軍決一死戰,吳有機會勝利嗎?我認為能贏的機率很低,原因有以下四點:

    原因一:吳帝荒淫兇虐,大臣將士離心離德,無人願意為他賣命。

    事情還要從公元279年說起,晉朝王濬和杜預直接指出吳主孫皓“荒淫兇虐”,大臣離心離德,此時正是好時機,建議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

    孫皓有多麼殘忍嗜殺呢,孫皓從上位一年後,就殺了兩位擁立大臣,當初濮陽興和張布將他扶上帝位,只是說了有點後悔找了這麼一個皇帝的話,孫皓就直接殺害他們,孫皓覺得只有殺人才能立威,因此殺死了朱太后、以及前皇帝孫休的兩個兒子,之後皇室宗親也殺了好幾個。反正只要不信任的全殺,很多地方官看到孫皓召回朝廷詔書,怕被害,就舉城投降西晉!

    想想皇帝這樣子,你就算有再好的計策,也是守不住國土的,因為大家都有一種想法就是為這種皇帝拼命不值得,所以不管守哪裡,有多少兵,士兵都無心戰鬥,試問以這樣的軍隊怎麼防禦精銳晉軍呢?

    原因二:東吳後期,已無名將,正直大臣都被皇帝殺光,軍隊更是久無操練

    西晉司馬炎派兵向吳進軍。孫皓令丞相張悌為都督,帶領丹楊太守沈瑩、孫震和諸葛靚帥眾三萬渡江迎戰。軍隊到達牛渚時,沈瑩認為晉在蜀地水軍已經訓練很長時間了,順流而下恐怕抵擋不住,我們應集中力量等他們,假如有幸能夠取勝,自然就太平了,如現在渡江被打敗,吳國就沒有抵抗力量了。

    這裡沈瑩說的是"假如有幸取勝",原文是"與之一戰,若幸而勝之,江西自清",其實他自己也不肯定他說的對還是錯,只是一種建議,成功機率並不大,因為當時東吳"上流諸軍,素無戒備,名將皆死。"東吳已經沒有什麼名將了,上流軍隊沒有操練,根本不是強大晉國對手,失敗是必然,沒有任何僥倖,要依靠天險防禦是不可能,蜀國就是例子,蜀漢天險比東吳險,皇帝劉禪也比孫皓賢明,將軍姜維比沈瑩有才,可最終依然滅國了,所以在哪裡佈陣都是沒用的!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晉紀三》:吳主聞王渾南下,使丞相張悌督丹楊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帥眾三萬渡江逆戰。

    原因三:吳國衰弱註定要滅亡,渡江贏了還能爭口氣,如果戰死也光榮。

    張悌聽了沈瑩的建議,覺得不妥,他認為吳國這些年,經過皇帝孫皓的折騰,即將要亡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此,晉軍蜀地之兵到了,我軍必定恐慌,軍心一亂,就更無法攻擊了,還不如現在還有那麼一點點軍心渡江,與晉決一死戰,要是戰敗,至少沒有留下遺憾,假如有機率取勝,我軍還能提高士氣,乘勝進軍。

    這裡如果用沈瑩的計謀,兵力集於牛渚,兵士知道晉軍來了,一定會士氣全無,之後四散奔逃,想收攏就難了,而且此時東吳無名將,士兵一亂無將能壓的住陣腳!

    最終沈瑩等同意一起渡江,就算是死於國難,這不算恥辱!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晉紀三》: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上流諸軍,素無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不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宜畜眾力以待其來,與之一戰,若幸而勝之,江西自清。今渡江與晉大軍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

    原因四:最後一戰,已經證明晉軍強大,東吳精銳丹陽兵都不是對手,集中兵力無意義

    公元280年三月,張悌沈瑩等人渡過長江,在楊荷包圍了晉軍張喬,張喬請求投降。諸葛靚建議殺了他,張悌不同意,繼續前進。沈瑩率領五千名丹陽兵,多次衝擊晉軍陣列,晉軍陣列嚴整,絲毫不亂。沈瑩只能領兵退卻,沒想到軍隊開始混亂,士氣全無,晉軍薛勝、蔣班抓住時機進攻,吳兵潰散,東吳的這些無名將帥們根本制止不住,吳軍戰敗。諸葛靚逃走,拉住張悌一起,張悌不肯走,決定以身殉國,沒多久他就被晉兵殺了,沈瑩也同時戰死。

    在當時晉國已經成功的滅掉了魏和蜀,實力已非吳國可抗衡。加之晉吳實力相差過於懸殊,沈瑩才會殉國。事後也果然證明了,即便是吳國的精銳—丹陽兵,也衝不破晉軍,一旦退兵一下就亂了,如果在牛渚防守呢,士氣低落的吳軍更不是對手了,到時一亂,肯定會有人帶動投降的,那時吳軍所有兵力困守於此,外無救援,內有亂兵,進不能攻,退不能守,只能不戰自潰!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晉紀三》:沈瑩帥丹楊銳卒、刀楯五千,三衝晉兵,不動。瑩引退,其眾亂;將軍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兵以次奔潰,將帥不能止,張喬自後擊之,大敗吳兵於版橋。

    結語:

    經過以上幾點原因分析,我覺得,當時東吳已經無藥可救,什麼計策都沒用的,實力決定一切,就算東吳四都督復活,也救不了東吳!所以張悌等領兵主動進攻,沈瑩建議兵力集結於牛渚,與晉軍決一死戰,吳軍沒有機會贏的!

    另外,我還想說點關於沈瑩其他的事,在三國曆史上,能夠找到關於沈瑩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司州河內溫縣人,吳國左將軍,丹陽太守,負責阻擊晉國的進攻。任丹陽太守期間,沈瑩既要負責對敵最前線的防禦,又要完成《臨海水土誌》撰寫工作,可惜在寫成書的那一年,沈瑩戰死,但他的著作《臨海水土誌》明白的告訴世界,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那時就有了臺灣屬於中國的文字記載了,這也是沈瑩為我們做的最大的貢獻了,沈瑩雖死猶榮。最後說一點啊,沈瑩,名字聽起來像個女孩,其實是一個風度翩翩的儒將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端都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