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能源BMS
-
2 # 演算法
暴風創始人馮鑫重蹈賈躍亭的覆轍,卻未必會有賈躍亭幸運。
暴風創始人馮鑫在7月29日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其在暴風集團的股份也被強制凍結。
自此,暴風科技這個市值曾經超過200億元的大公司跌落神壇。
暴風的創始人馮鑫、樂視的創始人賈躍亭。兩個山西商人,都是做影片業務白手起家。都是透過企業上市嚐遍酸甜苦辣。都是從影片內容跨領域到網際網路硬體以及服務行業,進行生態化佈局的,最後都是透過冒進的戰略導致資金鍊的斷裂,葬送了一大好局面。
馮鑫曾經在訪談中評價過樂視以及賈躍亭。他曾經說他,自己和賈躍亭之間的思維方式相近,這也是樂視曾經從產品到服務上與暴風相似的結果。馮鑫曾坦言:自己需要控制自身內心浮躁的慾望。賈躍亭也是如此,控制慾望。
賈躍亭曾在樂視堅持“七個子生態一個也不能少”,馮鑫在暴風堅持收購海外公司MPS就是如此。賈躍亭不斷的製造新的概念、新的生態專案,透過樂視大股東的身份,採用股權抵押、上市公司連帶擔保等資本手段為新專案吸納資金。當資金鍊斷裂的時候,樂視也就垮掉了。
馮鑫帶領的暴風集團曾站在資本市場的頂層食物鏈上,但是由於自身的影響,從VR、電視、到國際化戰略的佈局 ,暴風投入過大,市場佈局過廣,資金鍊或者一些外在的壞因素影響下,陷入虧損,也就跌落神壇。
曾經有那麼一首歌叫做《野子》,裡面有一首歌詞“吹呀吹呀”,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風口過了,摔下去的,也是豬。
些許拙見,供您參考。
-
3 # 蔣軍
曾經身價百億,如今成老賴,暴風的馮鑫會變成第二個賈躍亭嗎?
有人說,暴風是小樂視,馮鑫也想學賈躍亭,馮鑫還想學小米呢,而且雷軍還給了他三點建議,可惜學習別人是很困難的事情,要學好就更難了。
400億市值跌到20億:暴風馮鑫身陷囹圄馮鑫被抓,曾經400億市值暴風集團深陷風暴!
暴風集團披露公司實控人馮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
暴風集團也曾經風光一時,在2015年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暴風集團就是最搶眼的明星企業之一。
自上市以來暴風集團在A股創造了39個漲停,是當時A股的神話,帶動一波中概股迴歸潮,暴風集團的市值也一度突破400億。
截止7月26日,暴風集團收盤價16.72元(向後復權),較歷史最高價327元,跌幅高達95%,最高點高達400億元市值的輝煌,只剩下如今不到21億元。
暴風困境原因,雷軍5年前就告訴馮鑫了!馮鑫:首先暴風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不怪團隊,也不怪A股的環境,也不怪我的任何一個債務人,也不怪任何一個幫我做業務的人,真實的是99.999%還是要怪自己。
小米成立三年的時候,雷軍曾請馮鑫等幾個舊金山的老同事吃飯,說到小米剛獲得一筆融資,估值百億美金。這個訊息大大刺激了正陷入低層次打拼的馮鑫,後來他專門請教雷軍,問自己做不成事,是哪裡出了問題,是不是有什麼缺陷。雷軍說了著名的三點:第一,你找的方向不夠大;
第二,你得找個人幫你;
第三,你對錢認識不深刻。
那次飯局點醒了馮鑫,他學會了什麼叫順勢而為。
馮鑫當初聽了雷軍的忠告,很快暴風就上市了!
馮鑫說:那次會面如同棒喝般讓我真正聽懂了“順勢而為”。我才知道一味咬牙苦幹的時候,也該抬頭看看天,想想未來。
但暴風現在的困境表明,雷軍的真實意思馮鑫也許還是理解得不深刻!
暴風集團也曾在戰略上向小米學習2015年,暴風集團在上市後提出DT大娛樂戰略,涉及影片、音訊、遊戲、秀場、影視、硬體等,但多模組的佈局並沒有取得成功,大部分專案都在兩年內草草收場。
2018年馮鑫不再提DT大娛樂,而是提出“All for TV”。他承認,像樂視一樣的多模組佈局是錯誤的,還表達了對小米用硬體獲取使用者的戰略的認同,“用手機、電視機、Echo這些硬體的方式成為網際網路的參與者,它的每個使用者的生命週期,使用者和產品的感情和聯絡,能產生的每個使用者的商業價值,就要大於絕大部分的軟體和網站。”
但是,雷軍個人對馮鑫指點的三個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解決,而被馮鑫寄予厚望的電視業務也並沒有重振暴風集團。財報顯示,主要業務為智慧電視的子公司暴風智慧,在2018年淨虧損達11.9億元,流動負債16.6億元。
在網際網路圈子裡,馮鑫的名聲和口碑一直是不錯的,也是很有義氣的朋友。但隨著暴風上市後收穫了30多個漲停板後,暴風市值一度達到了300多億元。而後,馮鑫推動暴風走生態戰略,在版權、VR、暴風TV等多個領域出擊,還沒外界稱為“小樂視”。但也是這些一連串的資本操作,讓馮鑫走上不歸路。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如今,落這樣一個令人噓唏的結局,是馮鑫一個人的錯嗎?
回覆列表
馮鑫成不了第二個賈躍亭。馮鑫已經在牢裡蹲著,而假藥停現在在美國繼續著他的牛逼事業!
一個段子:山西有三寶,《流浪地球》的劉慈欣,樂視的賈躍亭和暴風影音的馮鑫。
他們都曾在公開場合上拿起麥克風高唱《野子》。他們自認這首歌彷彿是為自己量身定做,唱出了不被外界理解的心聲——為了夢想不畏艱難,迎風奔跑,大風越狠心越蕩。
他們兩人有相似之處,都是影片相關業務起家,一度備受股市追捧嚐盡甜頭,都選擇了從內容跨界切入硬體、服務等生態佈局,同樣因冒進的模式和孤注一擲的做法導致資金鍊瀕臨斷裂,最終從風口跌落到冰冷的地面,一地雞毛。
從樂視到暴風,不斷地吹出一個大一個的“泡泡”,引入一輪輪資金,為“生態”業務一次次“輸血”,矇眼狂奔直至泡沫破裂。他們都忽略了:只有迴歸商業常識,保持理性,才能戰勝非理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