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山長經

    當“快樂”走進我們的生活、學習……

    “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我們老祖宗也有過“知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重申這一理念的作者是英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人稱"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的赫伯特·斯賓塞,這一理念的核心是運用教育學知識,讓孩子快樂地愛上學習。 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學習的求知者,而不是我們應試教育下的“知識承載者”或者“知識媒介”?

    斯賓塞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而作為傳播知識、弘揚文明的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那麼,首先他自己就要做個快樂的教育者。 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否則很容易把這種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或者剛剛鬧之後開始教育或強迫他學什麼,這樣常常會根據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以為孩子天賦太差;不要在一個苦悶的環境下去說教,要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感和成就感;自己是一個樂觀的人,才能教會孩子成為一個樂觀、快樂的人,進而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的主動性,記得牢學得多。

    隨著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會更加重視教育。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加上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對孩子非常疼愛,不捨得讓孩子吃苦,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只要開心就好,讓孩子充分釋放自己的天性。快樂教育的引入,也給他們“溺愛”孩子有了一個更合適的“藉口”。 等到送到學校,對自己孩子的要求也偏低,連上不上大學都沒有對孩子提出要求,甚至連完成九年義務都沒有的也大有人在。面對他們的質問還美名其曰“快樂教育”! 渾然沒有考慮過,孩子離開校園,離開家庭的“保護”,能否面對這個社會的挑戰?

    真正的有成效的快樂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觀念;只是片面強調快樂,我想,還是不夠的。以“快樂”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以必要的挫折教會孩子“抗壓”的品質,應該才是教育的真諦,是人生的真諦。 作為教育者的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是一個快樂成長的空間,營造快樂的學習氣氛,創造面對挫折的機會,帶給孩子戰勝挫折的成就感和快樂感。自己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用自身的影響力,去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堅強的人。 我認為,每一種理念的提出,肯定會有適應它的一塊土壤。不要看到一種人人誇讚的理念便大肆鼓吹。“喜新厭舊”應該是人之常情,特別是一跟孩子有關就會“拿來主義”先再說。個人認為,一切教育,在寧靜、和諧中漸漸的發展。孩子的成才需要耐心的等待,我們家長需要的是陪伴和守候,那些急切的要求和渴盼,孩子可能未必的真正的“快樂”吧!

  • 2 # 極限節能

    2010年,國內出版了幾本有關快樂教育的書籍,其中有名氣的一本據介紹是十九世紀英國人斯賓塞半自傳性質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作者赫伯特•斯賓塞何許人也?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自由主義者之一,是英國上流社會當時旗幟性的人物,“適者生存”這一詞就是他發明的。但這本快樂教育的書是否跟他有關,目前還是一個謎。

    還有一本《快樂教育學》是一個叫何維平的中國人寫的。與《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同一年出版的。

    這兩本書,都屬於借屍還魂,拿外國人的名頭來推廣自己的觀點,甚至兜售一些不值錢的書本而已。

    快樂教育這個提法和觀點沒有什麼問題,但它僅僅只是一種教育理念或者教育觀點,比如,放任自流,讓孩子快樂,未必收到教育的目標,快樂和教育之間,不是因果關係,快樂產生不了教育。但是,在孩子的教育成長中,貫穿快樂的因素,讓孩子在愉悅輕鬆中完成學業,完全值得提倡。

    教育不是簡單加工,拿一套工具就能解決所有類似問題;恰恰相反,好的教育,其實是低效率的,不能一刀切,不能批次生產。

    快樂教育的毀與譽,也在這兒。

    舉個例子:獅子老虎快樂了就會吃草,還是餓了就會吃草?

    問:孩子是快樂了愛學習,還是不快樂了愛學習?

    答:當孩子認為他需要的時候,才會主動學習!與快樂不快樂關係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何時壽命能達到普遍一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