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棒爸棒媽

    當第一次看見孩子像模像樣地揹著書包,揮手再見,隨著其他孩子步入校門的背影,心中觸動很大:孩子大了,他已開始離開我們的懷抱,他的小翅膀“撲閃撲閃”的,開始獨立地走他自己的人生路了。

    同其他許多剛入學的孩子的家長一樣,面對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很多時候也是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孩子身上不能做試驗,不能進行不成功的嘗試,因為不能失敗!所以一直在努力去尋找更適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就我們家而言,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是費盡心思。而且我們倆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常有分歧,常常無可適從。

    經過摸索我們發現,一開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如下的問題: 一、不知自己的孩子身上的特質是什麼,用“樣樣都要出類拔萃”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試圖以孩子的苦學來替代我們的教育。給孩子佈置海量的作業、想讓他參加各種各樣的不同名目的補習班,等等。這樣,把孩子弄苦了,孩子的興趣、特長都沒了,童真也沒了,個性也沒了,成了一個模子,這太可怕了。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我們做家長的很累,但這是體力上的累,腦子裡其實是空的。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能有好的效果嗎? 二、作為家長的望子成龍的觀念在作怪,不能容忍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就如鯁在喉,一刻也不能放過。面對於孩子身上的美缺少發現,對孩子身上的優點則認為是孩子應該做到的,而沒有及時給予鼓勵。結果孩子突出的都是缺點,而優點也因為沒有得到肯定,而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 過去,我們總是發現我們孩子身上有太多的問題,比如特別沒有時間觀念,做事、吃飯奇慢,再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在上面講課,他坐在第一排,居然能在課桌上擺一溜玩具,什麼飛機、汽車的,完全忘記是在教室裡。還有我們總認為他對很多東西沒有強烈的興趣、缺乏好奇心,總之,覺得問題太多了,他的“慢”就已經讓我們沒有了任何脾氣,“快點!快點!來不及了!”成了我們家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我們也開始缺乏耐心,對孩子的態度變得簡單、粗暴,進入惡性迴圈,孩子毛病更多,我們的脾氣也更大,很是頭疼。

    後來的一件事讓我們感觸很大,就是那天學校組織春遊,好傢伙,他早上起得比我們早,衣服也穿得特別快,做什麼事都特別快,完全用不著我們催。我在想,這是為什麼?他的毛病哪裡去了?還是他根本就沒有毛病?因為他對春遊充滿期待,有十分濃郁的興趣,所以就會很快,那麼平時的那些事可能是沒有激發出他的興趣來,所以就不著急。

    透過這件事,我們發現我們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發現我們在看孩子的眼光上有問題。 我們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孩子。作為家長,教育孩子的第一課是認識自己的孩子!是用一顆愛心、一顆童心去觀察孩子、去感受自己的孩子,去發現自己孩子身上閃光的地方。說來十分簡單,但真的要做到卻並不容易。(當然,也要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而這是大多數家長輕而易舉就能看到的)。

    於是我們就嘗試改變,我發現觀念一變,眼光就變了,我發現孩子身上真的有很多可貴的優點:他愛思考;他想象力豐富;他積極要求上進,愛得優星;他動手能力強,愛做手工。我覺得,應多鼓勵他,多發現他身上的美,並引導他自己也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美,這樣孩子就會自豪,就會積極地向自己好的方向發展,而這不就很好嗎?而且,眼光轉變之後,我發現我對孩子比以前更有耐心了,不再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對孩子也是重點發展其一項特長,其餘的順其自然;再就是音樂、美術等藝術方面的培養也不再太多太濫,讓孩子有很多自由發展的空間。作為家長,我認識到,不要去為自己的孩子拔高指標,而是去鋪設好臺階。從一樓到二樓沒有臺階誰也上不去,鋪上臺階誰都能上去!

    再就是我們發現,他還是一個孩子。真的,這絕對是個發現,我們過去總是以我們成人的模式要求他,他並不能接受,如果接受也是被動的。那麼,作為家長就得有一顆童心。以前我們要求他做作業,他總不是很樂意。現在,他媽媽每天都扮演他特別喜歡的玩具加菲貓,和他說話,請他給加菲貓講每天學習的知識、講故事、讀英語,他都是特別認真,興趣極高,而且講得太好了,就像個小老師似的。

    我對著名的教育專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說的一句話印象十分深刻,“所有孩子生來都是英才,我們卻在他們生命最初六年磨滅了他們的天資”。費城人類潛能研究所格連杜曼博士也說過,“每個孩子出生時所擁有的潛在智慧比達芬奇一生使用過的還要多”。這句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有其不同於別的孩子的特質,有其與眾不同的優點,而我們往往是漠視這些,在我們的頭腦裡,孩子的成功模式就是:就是考試必須名列前茅,就是考取北大、清華,就是得乖,得聽話,於是我們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把孩子往我們自己設定的模式去培養,按我們固定的思維模式去為孩子設計人生規劃。最後,所有的孩子都成了一個模式。

    我們為孩子做的能是什麼?我們的古人說得多好啊,就是“因材施教”,針對“材”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手上的這塊“材”。先得認識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就是他,不同於任何別的孩子。他不是沒有與眾不同的優點,缺少的是我們的發現。而發現需要的是對孩子的發自內心的愛心,和有愛心的眼睛。瞭解了孩子才會找到最適合於他的教育方式,也最有效。

  • 2 # 深圳為學教育

    當你能夠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特點的時候,你的焦慮會慢慢減輕,你的目標可以明確。

    很多書上都說過:沒有失敗的孩子,只有失敗的老師和家長,只有失敗的引導者。我想這句話在幾千年前老祖宗就給我們總結出來了,這就是“養不教,父之過”。

    這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孩子能否激發出自己的優點。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反木桶理論”來教導孩子。

    即不去找他的短板,而是去找他的長板,順勢發揮。

    正確的教育觀應該是家長如何發現孩子的潛能和優勢,如何正確地幫助孩子發掘出來,激勵孩子朝著自己潛在的優勢方向前進和進步,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這就是開啟孩子心裡那把“鎖”的“鑰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旅行中遇到了夜思夢想的明星你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