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在9位皇子直接參與、20多位皇子間接參與的爭奪皇位大戰中韜光養晦,費盡心機。最終成功登上皇位,而雍正皇帝的繼位,在後世卻引起了諸多的猜測與爭議,成了歷史上的千古疑案!
1713的時候,胤禛採取心腹戴鐸給他出的策略,隱藏自己對皇位的渴望,儘量避開皇儲爭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愛兄弟,而且勤勉敬業。凡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兄弟不嫉恨,也使朝臣口碑相傳。當然,爭奪皇位是歷朝歷代都少不了的精彩大戲,所以胤禛採用什麼策略也無可厚非。
而後世對雍正皇帝的繼位,主要有三種爭議說法:遺詔繼位、改詔篡位和無詔奪位。
遺詔繼位說法:康熙皇帝生前,曾派胤禛代替他行祭天大典,這本就說明康熙有意讓胤禛接替自己的位子;《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中有記載,康熙臨終前曾召集幾個兒子和大臣,宣佈皇四子胤禛繼位;至今仍然保持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上面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無詔奪位說法:意思就是根本不存在詔書,大家都在爭,誰爭贏了算誰的。只不過在這場爭奪戰中,雍正勝了而已。
改詔篡位說法:代替康熙皇帝行祭天大典,並不代表就是讓你繼承皇位;《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是胤禛上臺後編寫的,皇帝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其他人管得著嗎;而且康熙皇帝駕崩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人單獨向胤禛宣召遺詔,為什麼沒有其他兄弟大臣在場?
康熙突然病逝後,為什麼京城九門關閉 6 天,禁止諸王進入?十一月十三日死後為什麼不宣佈訊息,要等到十六日才宣佈? 雍正繼位以後,為什麼對其他親兄弟下手那麼狠?為什麼殺死年羹堯、隆科多等身邊大臣?這不正說明心中有鬼?
所以,後世就認為,遺詔是被胤禛的人改了,篡了皇十四子的位!
皇十四子允禵被派出去做撫遠大將軍,就是為了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康熙皇帝最中意的是他,擺明了是準備讓他接班的。
所以就又推斷出另外一種說法,胤禛一黨人把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的說法。甚至又傳出,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版本的說法。
其實這個說法就非常不靠譜了,當時是清朝是用繁體字 ,“於”寫“於”,“十”字怎麼能改成“於”字?況且按照當時的詔書寫法,應該寫成“傳位皇某子”,還有一個“皇”字被吃了嗎?
更何況,清朝的國文是滿文,遺詔這種重要檔案,必須得是滿、漢兩文同時書寫,漢文你能改,滿文你也能改?
所以雍正改詔這個說法就說不通的。而篡位這個說法,更說不通。康熙皇帝生前並沒有明確定立太子,沒有太子的情況下,兄弟之間繼承爭位,也不能算做是篡位。像唐太宗李世民殺太子李建成這種,才能算是真正的篡位!
當然,野史也還有一些其他更邪乎的說法,甚至說康熙皇帝是被胤禛毒死的!其實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從雍正前期的韜光養晦的為人、當時的道德倫理、康熙大帝的強勢、其他權臣的態度,等等當時的環境條件下,毒殺這一說法是絕無可能的。
雖然雍正繼位的真正原因有很多疑點,但至少可以肯定,篡位這個說法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一場正常的皇位爭奪戰,成王敗寇。要怪就只能怪康熙皇帝,沒有提前把太子人選確定下來!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雍正,應該算就比較合格的一個皇帝,勤於朝政,政績也不錯,就是死的太突然、太早了!
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在9位皇子直接參與、20多位皇子間接參與的爭奪皇位大戰中韜光養晦,費盡心機。最終成功登上皇位,而雍正皇帝的繼位,在後世卻引起了諸多的猜測與爭議,成了歷史上的千古疑案!
1713的時候,胤禛採取心腹戴鐸給他出的策略,隱藏自己對皇位的渴望,儘量避開皇儲爭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愛兄弟,而且勤勉敬業。凡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兄弟不嫉恨,也使朝臣口碑相傳。當然,爭奪皇位是歷朝歷代都少不了的精彩大戲,所以胤禛採用什麼策略也無可厚非。
而後世對雍正皇帝的繼位,主要有三種爭議說法:遺詔繼位、改詔篡位和無詔奪位。
遺詔繼位說法:康熙皇帝生前,曾派胤禛代替他行祭天大典,這本就說明康熙有意讓胤禛接替自己的位子;《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中有記載,康熙臨終前曾召集幾個兒子和大臣,宣佈皇四子胤禛繼位;至今仍然保持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上面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無詔奪位說法:意思就是根本不存在詔書,大家都在爭,誰爭贏了算誰的。只不過在這場爭奪戰中,雍正勝了而已。
改詔篡位說法:代替康熙皇帝行祭天大典,並不代表就是讓你繼承皇位;《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是胤禛上臺後編寫的,皇帝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其他人管得著嗎;而且康熙皇帝駕崩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人單獨向胤禛宣召遺詔,為什麼沒有其他兄弟大臣在場?
康熙突然病逝後,為什麼京城九門關閉 6 天,禁止諸王進入?十一月十三日死後為什麼不宣佈訊息,要等到十六日才宣佈? 雍正繼位以後,為什麼對其他親兄弟下手那麼狠?為什麼殺死年羹堯、隆科多等身邊大臣?這不正說明心中有鬼?
所以,後世就認為,遺詔是被胤禛的人改了,篡了皇十四子的位!
皇十四子允禵被派出去做撫遠大將軍,就是為了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康熙皇帝最中意的是他,擺明了是準備讓他接班的。
所以就又推斷出另外一種說法,胤禛一黨人把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的說法。甚至又傳出,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版本的說法。
其實這個說法就非常不靠譜了,當時是清朝是用繁體字 ,“於”寫“於”,“十”字怎麼能改成“於”字?況且按照當時的詔書寫法,應該寫成“傳位皇某子”,還有一個“皇”字被吃了嗎?
更何況,清朝的國文是滿文,遺詔這種重要檔案,必須得是滿、漢兩文同時書寫,漢文你能改,滿文你也能改?
所以雍正改詔這個說法就說不通的。而篡位這個說法,更說不通。康熙皇帝生前並沒有明確定立太子,沒有太子的情況下,兄弟之間繼承爭位,也不能算做是篡位。像唐太宗李世民殺太子李建成這種,才能算是真正的篡位!
當然,野史也還有一些其他更邪乎的說法,甚至說康熙皇帝是被胤禛毒死的!其實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從雍正前期的韜光養晦的為人、當時的道德倫理、康熙大帝的強勢、其他權臣的態度,等等當時的環境條件下,毒殺這一說法是絕無可能的。
雖然雍正繼位的真正原因有很多疑點,但至少可以肯定,篡位這個說法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一場正常的皇位爭奪戰,成王敗寇。要怪就只能怪康熙皇帝,沒有提前把太子人選確定下來!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雍正,應該算就比較合格的一個皇帝,勤於朝政,政績也不錯,就是死的太突然、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