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illiamXZhang

    問題太專業,我並不能給出合理答案。但是我覺得不管什麼地區什麼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代表音樂或者說是音樂型別。至於到底算不算民謠我不知道。美國鄉村音樂,跟黑人的說唱音樂我覺得都算音樂型別。算不算民謠見仁見智吧

  • 2 # 南下的綠皮

    民謠音樂當然不是大陸獨有的。我國最早的流行起來的民謠就是臺灣的校園民謠,理所當然,臺灣民謠歌手還是很多的。

    葉佳修 :成名曲《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

    趙樹海:代表作品《春風》《想你》《子夜徘徊》

    娃娃(金智娟):代表作品《大雨》《漂洋過海來看你》《為何夢見他》

    羅大佑:代表作品《光陰的故事》《將進酒》《鹿港小鎮》《童年》

    齊豫:代表作品《橄欖樹》《一面湖水》《夢田》

    老狼:代表作品《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無悔》《虎口脫險》

    民謠的種類很多,通俗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人民廣泛流傳的民間歌曲,另一種就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文化運動中興起的民謠搖滾樂。

    第一種不說了,就和民歌差不多。

    第二種美國民謠搖滾樂的代表人物——鮑勃迪倫,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6年也是世界民謠最有意義的一天,不論是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民謠潮,還是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校園民謠,還是大陸流行的城市民謠,現在終於被世界認可。

    歐美的鄉村音樂,就和咱們的民歌差不多,但不是民謠,他們也有自己形成的緣由,之所以能流行起來,還是特殊的時代,特殊的背景,加上歌者的智慧。表現勞動生活之外,厭惡孤寂的流浪生活,嚮往溫暖、安寧的家園,歌唱甜蜜的愛情以及失戀的痛苦等。

    民謠的內容豐富,有宗教的、愛情的、戰爭的、工作的,也有飲酒、舞蹈作樂、祭典等等。民謠既是表現一個民族的感情與習尚,因此各有其獨特的音階與情調風格。每個國家的民謠肯定不一樣,法國民謠的蓬勃、義大利民謠的熱情、英國民謠的淳樸、日本民謠的悲憤、西班牙民謠的狂放不羈、美國民謠的反叛精神、中國民謠的纏綿悱惻,都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氣質與色彩。

  • 3 # 青島夜報

    校園民謠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七十年代初的臺灣。揚弦的《

    渡口

    》、

    趙樹海

    的《子夜徘徊》、

    胡德夫

    的《少年中國》及"木吉他"全輯等。這些人的作品包括臺灣民謠時代後期的大批校園歌手,如

    羅大佑

    齊豫

    、侯德建、黃大成、紅螞蟻等,他們的湧現,構成了一個絕對經典的時代。大陸校園民謠的產生,最為直接、深遠的影響來自臺灣的校園民謠。。1979年我國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率先在內地將臺灣的校園歌曲《橄欖樹》、《踏浪》、《我們情詩》等一大批歌曲介紹到內地聽眾,受到人們的歡迎。她深情委婉的低吟淺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1980年朱逢博還率先演唱內地作曲家谷建芬創作的《清晨,我們踏上小道》和〈腳印〉拉開了大陸校園歌曲的帷幕。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園民謠Ⅰ》(1983-1993)的盒帶由

    大地唱片

    公司發行,從此校園民謠有了自己的名字。製作人

    黃小茂

    寫道:“這盤專輯中的歌,都是曾經是校門裡的人和已經走出校門的人自己寫的。每一首歌的後面,都有一個平凡

    美麗的小故事

    發生過,每一首歌都是他們自己的青春紀念。我有一種衝動,想告訴年輕的和已經不年輕的人們,生命無償,而年輕美麗,它生於年輕的生命以及那些年輕的心靈中,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在這合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高曉松與老狼(王陽)合作的《

    同桌的你

    》以及《睡在上鋪的兄弟》,它們將校園民謠推向了巔峰。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作為記錄著年輕人夢想與激情的音樂篇章,中國大陸的校園民謠,以真誠與純潔為標誌,給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留下了青春的證明與印跡。

    校園民

  • 4 # 益農小站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校園民謠並非大陸獨有,恰恰相反,當時中國校園民謠最早誕生地為臺灣地區,而大陸校園民謠受到臺灣校園民謠的一定影響,其民謠序幕也逐漸拉開。但實際上大陸民謠在上世紀經歷大動盪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也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對於時代浪潮精神的追捧以及情感的宣洩。從百度百科上來看校園民謠在上世紀70年代進入大陸,但實際由於當時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其實際時間應該還要要再晚一些。特別是在90年代校園民謠一度成為時代的標誌,而校園民謠在當時推到了高潮,其中以高曉松、老狼等為代表的校園民謠歌手發行的專輯《校園民謠1》,而專輯製作人黃小茂,也是引發“校園民謠”浪潮的重要人物之一。

    想要了解當時時代背景下校園民謠發展,感興趣的答又可以去看下由張木導演《青芒-校園民謠再回首》紀錄片,以訪談形式,重現當年校園民謠發展之路。真的推薦喜歡民謠音樂的可以去看看。

    說起臺灣民謠,不得不提起民謠之父胡德夫,臺灣民歌運動先驅者之一,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

    白巖松在給胡德夫《我們都是趕路人》這本書的序裡說:

    也幸虧是在不年輕之後才聽到胡德夫。就像年輕時愛喝可樂,可中國人,終會在歲月裡明白茶的滋味。我曾經以為,年輕人不會喜歡他的歌,可後來發現:我錯了。他的音樂適合沉穩不燥中年到老年細品,也適合青春湧動下年輕人靜聆。

    2005年《匆匆》這是胡德夫首張在大陸發行的專輯,但胡德夫音樂在大陸一直不溫不火,他是那個在喧鬧的草莓音樂節上,一開口全場就安靜下來的人;還是那個在網路上向網友講述民謠歷史的人。相比其他歌手胡德夫音樂缺少了商業化,但恰恰這種狀態也使其保持了純粹。

    有人說校園民謠已死,其實死去的並不是校園民謠,而是那個時代對於青春的記憶不能忘懷。一個時代下落幕,另一個時代的開啟,就像胡德夫在匆匆中唱到:

    我們都是趕路人,珍惜光陰自莫放鬆,匆匆,匆匆

    莫等到了盡頭,枉嘆此行成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用口罩可以曬太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