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嘿你還真是個人才
-
2 # 小小小無語
環境破壞、河流汙染,使得棲息地喪失。
大規模捕撈,不僅抓了大量白鱘,也抓了許多小魚,讓食物減少。
河道開發,航船的螺旋槳會傷害到身體。
興建水電站的時候,阻擋了白鱘的洄游路線,使得生育受到影響。
-
3 # 水木中醫醫生
白鱘(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
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佈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佈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官方微博1月3日12:31釋出訊息稱,IUCN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訊息。對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3日下午回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是沒有正式公佈,但評估已經完成了。公佈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自1996年起,危起偉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鱘魚專家組成員。
2007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在撰文反思白鱀豚為何滅絕時提到,棲息環境的破碎化,甚至喪失;食物匱乏以及人類電捕炸等毀傷。
白鱘滅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反思?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年12月23日線上釋出的研究論文提供了一些啟示。
在這篇論文中,棲息地破碎化、退化,產卵遷徙受阻等因素被重提。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1970年代長江的開發和大壩建設,進一步減少了當時白鱘的個體數量。作為淡水中的大型食肉性魚類和頂級捕食者,長江白鱘的種群數量可能從未增加過。過度捕撈可能加劇了它的滅絕。棲息環境退化也是長江白鱘滅絕的關鍵原因之一。
-
4 # 自然風57778401306
中華鱘是什麼物種?,不也是長江保護的動物嗎?據說有人工養殖的,每年向長江投放一定數量的魚苗。長江白鱘沒聽說過。
-
5 # 大偉140797056
長江白鱘的滅絕的關鍵是食物不足。長江白鱘是淡水魚之王,處於淡水魚食物鏈頂端,如果一個水域內的水資源受到汙染,魚,蝦,蟹等細小水生動物的食物鏈就中斷,成年長江白鱘可以長成身長六至七米,體重700公斤,壽命可達30年的紀錄,是水中的食肉曽,由於這種生物覓食時兇猛,又有人稱它為"水中老虎"。
長江白鱘眼睛小嘴巴大,食物以魚蝦蟹為主,由於近幾十年的生水動物越來越少,長江白鱘的體形也越來越小。筆者在若干年前曾經在長江上有過幾天的航行歷程,當時覺得長江水面寬闊,水深尺寸較大,因為還吃過長江河鮮,故又覺得此處水生動物的種類繁多,自然界因此形成的食物鏈頗有長度。不想到現時魚,蝦,蟹還在生存的時候,餓死的卻是這種水中的"老虎"。
當聽到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訊息的時候,筆者認為是有關方面對這類野生動物保護大大不足,是應該引起注意的時候了。
-
6 # 奇石致遠
長江白鱘生活在長江流域,受人類這幾十年種種因素的影響,使白鱘的活動及繁殖大受侵犯。從眾多的個體逐漸走向稀疏,繁殖在極度消弱,直至再也尋不見蹤影。它的消亡,不可否認最終的結果是我們人類造成的。但又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它需要特別原始的環境。
-
7 # 來看世界呀
白鱘滅絕原因說起來也簡單,就是不再適應如今的環境。白鱘已經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老物種,本身是比較喜歡較為涼爽的環境,因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環境變化而滅絕。
白鱘是生活在長江等水域中的大型淡水魚,是世界十大淡水魚之一,最長可以長到七八米,重達萬斤,體型如此之大對所在水域的魚類資源的需求就比較高,只有龐大的魚類種群才能維持它們的種群,除了水生的各種以魚類為食物的,還有人類。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是讓任何一種物種都無法比擬的,人類創造的文明就是靠地球出產的生物、礦產等資源下維持的,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水域,自古以來就養育著兩岸的居民,很多人以江為生,進行捕撈漁業。這勢必影響白鱘的食物來源,也會影響它們生存的場所,導致它們的生存領地進一步縮小。而且長江的水域較深,也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船運交通運輸通道,輪渡等大型船隻吃水更深,螺旋槳也可能在行駛過程中絞死白鱘;而且近現代人類發展國與迅速,水體的質量以及水溫等也在變化,白鱘不能適應這些變化而滅絕。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很多物種的滅絕都是因為生不逢時,恰好遇到了人類,像劍齒虎生存的時代,環境逐漸改變導致它們的食物減少,而減少的食物還有人類來競爭,劍齒虎不能抵抗被火和武器武裝起來的人類而滅絕;猛獁象也是這樣滅絕的,在一萬多年前地球經歷過環境突變,草原的範圍北移,猛獁象被迫遷徙,而人類也遷徙,並且猛獁象出肉多毛皮厚長,除了被人類捕捉吃肉,它們的毛皮也被用來製作獸皮衣服。在人類遷徙的道路上有大量的大型哺乳動物滅絕,這說實話也怨不得人類,換做是別的某種物種取代瞭如今人類地位,人類可能也會落得差不多的下場。步入文明的人類還會有意識地改變自然環境,高峽出平湖等等人類工程也卻是對一些魚類的洄游產卵有一定影響,曾經中華鱘的瀕危也和此有關。
長江白鱘在今日被宣佈滅絕,但其實在2003年就已經是科學家最後在長江中發現它們了,而且只發現了一頭,給它佩戴了訊號發射器以定位,可是不久後訊號消失了,在那之後再也沒有野生白鱘被發現,有漁民稱曾在某些水域見過,但是在2003年之後卻再也沒有被正式記錄到。這樣一種大型動物滅絕的確讓人感到惋惜,但是惋惜是沒有用的,人類要做的是找到一條和自然更和諧相處的發展模式,不過現在很難做到了。
-
8 # 王澤鋪昆蟲小鎮
長江白鱘的悲歌:活過了一億五千萬年,卻沒能活到2020的新年。也許不是今年,也許早已匿跡。但對我們是一種警告@黑水虻虻多多
白鱘滅絕【痛惜!長江白鱘被宣佈滅絕,曾是“中國淡水魚之王”】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2019年9月,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回覆列表
我認為是水質達不到以前的質量,加上食物鏈缺一不可,就像人類感冒就對症下藥,而江鱘也類似,某種食物中缺少需要的物質,或者某種食物變少或者病變,導致長期得不到補救。
以上為我個人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