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流叔叔
-
2 # 傲屹蒼穹
說不清,現目前也無法考證。但你可以認為他是存在的。就像英國人篤信亞瑟王一樣,我們又為什麼要否認自己家的先賢呢?
-
3 # 南境北梨
已經確定老子是確有其人的,為何糾結這個問題,不過就是後世對於他的人生歷史用了“傳說”而已,畢竟誰也不清楚當時他是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白色的眉毛和鬍子,不過能確定的是老子的哲學思想是確確實實流傳了下來。
-
4 # 蓋天宣夜說
為什麼稱老子為太陽沒有出現之前的太上老君?因為老子捍衛宣傳的是完整的龍的傳人歷史的文化。
為什麼把孔子儒家視為喪家之犬?因為孔丘在重撰《春秋》之時殺害少正卯,燒掉了老子曾經管理過的上古歷史文獻竹簡,讓龍的傳人歷史出現了斷腸、斷橋、斷層的冥頭。“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現代中國人還有宗教祭祀的信仰嗎?
-
5 # 愛祖國愛文明
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河南省鹿邑人。鹿邑春秋時期屬陳國苦縣,老子為陳國人。後陳國滅於楚,司馬遷寫《史記》時,稱他為楚苦縣人。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陽,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曲仁裡的人,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孕了,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來後姓了凡人的李氏。
有人說,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自然就是神靈,也有人說,老子的母親懷了他七十二年才剖開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所以才名叫老子。
有人說,老子的母親沒有丈夫,他是隨母親孃家姓李,也有人說老子的母親碰巧是在李樹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說話,指著李樹說,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還有人說,老子在上三皇時是玄中法師,下三皇時是金闕帝君,伏羲時是鬱華子,神農時是九靈老子,祝融時是廣壽子,黃帝時是廣成子,顓頊時是赤精子,帝嚳時是祿圖子,堯時是務成子,舜時是尹壽子,夏禹時是真行子,殷商時是錫則子,周文王時是文邑先生。
還有一種說法,說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有的說老子在越國就是范蠡,在齊國就是鴟夷子,在吳國就是陶朱公。
這些傳說在各種書籍中都有記載,但都不是出自神仙經書的正式傳記中,沒有什麼依據。
晉代的道學大師葛洪曾說,我認為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靈神人,就會世世代代都出現在人間,放棄他尊貴的身份混跡於凡夫俗子之中,專門從事人間辛勞的工作,拋棄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間的封爵。
自有天地以來就有道術,修煉道術的人更是從來沒有間斷過,從伏羲以來到夏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又何止是一位老子呢,這都是因為後來的一些學道的人們,為了推崇老子而誇大其詞,才編造了那些奇聞異說以聳人聽聞罷了。
實事求是的說,老子就是在研究道學上成果最突出的一個人,而絕不是什麼神仙異類。
根據《史記》上記載,老子的兒子叫李宗,在魏國做過將軍,李宗的兒子是李汪,李汪的兒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孫李瑕,在漢朝做過官,李瑕的兒子李解,當過膠西王的太傅,家在齊國。
老子本人十分聰慧機靈,所以有些淺薄的道士想把老子描繪成神仙,好讓後人更崇拜他學習他,殊不知這樣一來使得普通的人們更認為,老子是長生不老的神仙,根本學不了,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說老子只是個得了道的凡人,人們一定會努力學他,如果說老子自來就是神仙,人們就不知從何學起。
據說老子要出關到西方去,守關的關令尹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問道,老子聽了又驚又怪,竟吐出舌頭來半天沒收回去,從此才有了“老聃”這個稱號。
其實這個說法不對,根據《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的記載,老子沒進關時已經有了“老聃”這個別號了,老子改過好幾次名字,不僅是一個“聃”字而已。
他所以改名是根據《九宮》《三五經》《元辰經》上說,人這一生會有幾次命運中的坎坷,每到一個坎兒的時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順應運氣的變化,就可以平安消災延年益壽,現在一些有道術的人,也常常這樣做。
老子在周朝活了三百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必然會有多次的厄運坎坷,所以老子改名字的次數也就必然多了些。
如果想準確的考證確定老子的生平,還是應該以史書上的正式的記載為主,並參考一些神仙的經傳秘文,其它一些世俗的傳說大都很荒誕,不可憑信。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對很多人都有影響。但是《孫子兵法》的作者真的是孫子嗎?關於作者的考證,應該從那裡開始?
山東孫子研究會副會長孫其海說,在過去的800年間,人們一直都在懷疑孫子是否存在。圍繞孫子本人和《孫子兵法》,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疑問。
1.“假人偽書”,即根本不存在孫武這個人和《孫子兵法》。公元1200年,南宋的軍事研究者葉適斷然下了一個結論:孫武並無其人,純系辯士們妄造出來的偶像……葉適的揭偽論是有根據的:如果孫武像世人傳說的那樣南服越人、西滅強楚、北威齊晉,為什麼並沒有升為卿大夫?在舉世公認的權威史書《左傳》中,為什麼沒有記載孫武一字一句?葉適的觀點在當時影響巨大,直至近代,否認《孫子兵法》和孫武的論著更是滿天飛。
2.“偽書真人”,即有孫武這個人,但《孫子兵法》並不是孫武所著。北宋梅堯臣、清代姚鼐以及近代的梁啟超,都認為《孫子兵法》是“戰國相傾之說”。
3.“武臏合一”,日本學者齋藤拙堂斷言:今天之《孫子兵法》一書,是孫臏所著。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武是其名,而臏是其綽號。中國現代學者錢穆受齋藤啟發,進一步發揮了“武臏合一”的觀點。
4.“武伍一人”,清朝中期的山東文人牟庭認為:《孫子兵法》是伍子胥的作品,“武”不是孫武的名字,而是《孫子兵法》原來的書名。
1972年4月10日,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漢簡之墓,內有:《孫子兵法》13篇殘文和孫子佚文5篇;《孫臏兵法》16篇;《尉繚子》5篇;《晏子春秋》16篇;《六韜》14篇;《守法守令十三篇》10篇;《論政論兵之類》50篇:其他25篇。銀雀山漢簡告訴人們: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法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