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裡的中國
-
2 # 收藏永珍
鑑定瓷器無非就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一、胎釉,提問者所提供的圖片來看,底款為大清光緒年制,那麼對照清晚期青花瓷器的特徵,首先確定它不是官窯,距離官窯瓷器特點相差千里,那麼比較民窯瓷器特點,青花髮色等特點來看,髮色不對,潤度不夠,而且有賊光,基本確定為仿品。
二、器型,從器型上不難判斷這是青花六方墩,是古代用來坐的,也就是實用器或者說是生活用品,是代替了椅子和凳子的作用。把它做小了用來陳設你覺得合適嗎?會不會覺得尷尬呢?所以就不用我多說了。
三、紋飾圖案,從圖片上看山水人物畫篇,頂部福在眼前,寓意還是很好的,不過畫的也還可以看,但是仔細觀察還是跟清晚期有出入。
四、底足,從底足看修足是個很大的問題,做一個六方的瓷器有多困難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從製作到燒製都比圓形瓷器難度大很多,費這麼大勁做一件瓷器應該算是精品,可為什麼連底足都不做處理呢?這也是讓人懷疑的地方。
下圖為提問者提供
-
3 # 記憶收藏
親愛的藏友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透過你上傳的圖片進行一下我的淺顯分析,希望對藏友能夠有所幫助吧。光緒年間的青花瓷顏色不僅有黑褐色也有淡藍閃灰色的,主要是仿造康熙青花顏色的濃豔,猛的一看的時候會感覺是青花浮在釉面之上。在畫風上看也帶有光緒時期的特點,但是紋飾沒有層次感。器型上感覺不夠大氣,胎質不是很白很細膩,但是整體美感度還是比較好,器型也比較完整,傳承那麼多年沒有衝線,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底足也是可圈可點比較完整。底款規整無瑕疵,應該是個到代的東西。還是比較有收藏價值的,以後依據現在行情還會有很大的收藏空間,即使作為陳設器物,也會為主人的文化素養加分的。不錯,值得擁有哦。以上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作為收藏依據。謝謝!
-
4 # 婉轉騎行
下午好
這些個光緒款青花繡墩 實際上是現代工藝品 應該是還有一個墩上面放著桌面的 配四個座墩 總共下來幾百塊錢的東西 絕不會過千
-
5 # 瓷之寶光
你的光緒款青花繡墩從照片上看,東西的青花料應該是現代的化學青料,感覺是浮在釉的表面上,底部款識整體寫的不規範,比較生疏。應該是一個現代的仿品。沒有收藏的價值。藉此機會 ,我上傳六張本人收藏的宣徳青花的繡墩照片給大家看看。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話題,首先要鑑別真假/在說官窯和民窰!
⥤⥤⥤清代早期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的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而且由於當時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形中也刺激了民窯青花瓷器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產以民窯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清初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的具體特徵,有如下幾點: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製,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4⥤紋飾: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樸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總之,對清初民窯青花瓷器的鑑定,必須廣泛地接觸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鑑賞水平,也就是說只有這樣,才能得出正確和中肯的鑑定結論,正如古人所說:“操千曲而後曉,觀千劍而後識器”。這話說得很有道理,鑑定青花瓷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我們應遵循這一原則,就要多看,多對比,多分析以識別真偽。清代龔軾在《陶韻》中曾這樣說過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裡見透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無極生。”充分說明青花瓷的藝術魅力。你看,明明筆劃簡潔,卻有一種由內而外的華貴,明明色調單純,卻有一種無法比擬的絢麗,明明恣肆風流,卻有一種漫不經心的從容,明明清盈飄逸,卻有一種溫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說與青花瓷相遇則是一種緣分,當你見到它時,定會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而閣下這一款,你綜合以上自我鑑別吧!從青料,花紋,胎釉,器形!⥤以此圖而言做舊造假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