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氣凜然99
-
2 # 渤海灣仔碼頭1
古代有官話,就是古代私塾會教。縣令由吏部認命是外地人,但是會有縣丞,主薄八九品官員一般由本地舉人擔任,還有秀才做吏,可以當翻譯。掌握官話是古代如仕途必須掌握的技能。
-
3 # 中華民族之慧眼者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在各個地區都有各個地區的方言,而每一個地區都有一個普遍認可的官方語言,這個官方語言跟其他地方的官方語言很相近,而那些讀書人必須得學會朝廷認可的官話不然沒法參加科舉考試,而地方其他人只要不出遠門不用會官話也能交流。像現在的西南官話,蘇浙方言,閩粵話,等等
-
4 # 前山小牧童
古代人不說普通話。
普通話是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熱河省省會承德市灤平縣(1955年中央裁撤熱河省,承德劃入河北省)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準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的。
但“普通話”這個詞出現則較早。約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絡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
古代人去外地以後,有專門用來交流溝通的語言文字。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話被推崇,以南京官話為官方語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韻》為規範)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音,經歷明朝整個時代的過程,北京官話(異於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清代貴族學習和推廣北京官話,在雍正年間在南方方言區推廣基於北京音的官話,設立“正音書館”。公元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清代漢語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唐詩、宋詞、元曲,不是繼續文字,而是基於語言,才寫出來,就如同流行曲,真正瞭解歷史的人,不會拿歷史說事,除非一心想歌頌普通話來為自己仕途添磚加瓦就不意外,只是這種知識儲備量?真能幹出成績嗎?